教育部将牵头“校园足球”项目
“校园足球”从此就能真正走进校园吗
2014年11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志刚     

  11月26日,全国校园足球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据有关人员透露,教育部、足协的代表做了重点发言。有消息称,此次会议结束之后,2015年“校园足球”工作很快将全面启动,此前由足协主导的一些“校园足球”项目,将转到教育部麾下。教育部门将需要数量众多的“校园足球”教练,这将为足球从业者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国足协副主席魏吉祥乐观地认为“中国业余足球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最好的发展时期”。
  此次“电话工作会议”的具体内容、究竟达成了哪些共识,目前尚未公布,不过在半个月前的一次论坛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刘培俊曾在现场讲话,这里面应该透出一些玄机。当时他谈到了今后四个重点工作,“一是我们把足球项目足球活动纳入教育改革的大格局,也是学校体育的大盘子。二是今年举行全国学校体育运动会,足球作为八大项目之一。三是将足球列入教学计划,小学和高中各增加一节体育课。四是将足球教师培训纳入国家培训计划、足球场地纳入国家改革薄弱计划。教育部和有关部门准备从今年开始用5年时间每年投入350亿元来支持薄弱学校的改造计划(含有足球场建设)。此外,我们鼓励高校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组建高水平高校球队。”
  由教育系统统筹校园足球工作,自然可以事半功倍,可以想象,从明年开始,原来位置尴尬的“校园足球”将一下子变得“形势一片大好”,但我们应该谨防“校园足球”走进误区——如今,社会各界近乎一致地表达出对“校园足球”的热情,这很可能会使“校园足球”成为一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此前的一些调查研究中,记者注意到不少城市、不少学校,在“校园足球”问题上存在较为盲目的“一窝蜂”现象,这些学校的主管校长以及其背后的教育、体育部门领导,在表面上相当积极,摆出一副要把“校园足球”做大做强的姿态,实际上却显示出“运动式办队、办赛”的问题。一言以蔽之,他们是在做给别人看,而不是要真正地深耕足球。部分学校,一旦在某些上级领导部门重视的比赛结束后,体育课马上就恢复到原来的“放羊”状态,学校领导甚至千方百计要求家长签订“安全协议书”,希望在孩子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时“免责”,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作为铺垫,学校自然不会真正支持开展足球这样的具备相当对抗性、有一定强度和风险的项目,他们对“校园足球”的热情,注定“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或者“表面热情,实际冷落”。有些学校,甚至把“校园足球”当成“摇钱树”,以此要钱要政策,但在相应监管措施缺失的背景下,很少做到“专款专用”。
  在“校园足球”成为“金字招牌”之后,不少家长对此仍旧心存疑虑,他们担心的不仅是孩子的身体,更在于孩子的出路及前途。在一些学校,就出现过孩子上了初中学业变紧之后,便被家长勒令放弃足球的事情。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彻底打消家长的顾虑、怎样才能消除整个社会对体育从业者根深蒂固的偏见?这才是现在“校园足球”新一轮活动的策划、组织者真正需要考虑,并尽快拿出方案的事情。否则,所谓“校园足球”热潮,只会诱导乃至迫使各级学校组建“专业足球队”,倘若如此,只能说足球被重新纳入了“举国体育体制”的范畴而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