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三十余年,艺术归于生活
中国书协会员徐鸣浩:获奖无数,早将荣誉看淡
2014年11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研习书法30余年,作品获奖无数,他早已将荣誉看淡。曾经,活跃在书画圈内,结交名师益友,他说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近中年时,抽身远离书画圈,他说“人啊,需要沉淀”。看着成堆的宣纸,满屋的字帖,他说“要守住最大的财富”。今天,徐鸣浩这位属于商河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慢慢讲述自己的故事。
  研习书法30余年
作品全国知名

  徐鸣浩说,他第一次拿到全国书法大赛获奖通知时,还不能完全理解获全国大奖的意义,单纯地觉得“获奖后,父母老师都挺高兴的”,母亲特意给他包了顿饺子,老师在课上点名表扬他,他的字出现在黑板报上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今再回忆往事,他说:“也许自己当时是激动的,但是还没有立大志要练字。” 
  真正让徐鸣浩立志练好字是源于和表哥的一次无意识谈话。徐鸣浩读初中时,表哥早已在社会上闯荡,看着平时不言不语,没事就练字的表弟,表哥认为“整天练有啥用,还不如和我去闯荡社会,混得也不错,你以后说不定混得还不如我好”。面对表哥的质疑,徐鸣浩只回复了这样一句话:“我要读书练字,将来有一天我的书法要在全国挂号。”
  如今,他已经研习了30多年的书法,“我的书法要在全国挂号”早已成为儿时戏言,但已成真,2000年,他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是济南市第一位下属区县中国书协会员。
工资除了养家糊口
更多用来买书买纸

  1993年,已经是商河县医院的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他,在工资不足200元的情况下,他几乎花费了自己工作以来所有的积蓄报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高级版班,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学习。他说:“当时为了省钱报班,有时都吃不上饭,馒头咸菜那是常事。”不过跟着名师学习,收益颇多,他开始明白了“写字是实用,书法是艺术”。从众多大师级老师身上,他看到了:“要想练好书法,除了老老实实临帖,没有捷径可走!” 
  1995年春天,当他拿着自己觉得有点“艺术”的字去拜访于明诠先生时,先生拿了一本《金陵书法艺术研究院作品集》,指着书上的字告诉徐鸣浩:“你看看你的线条,再看看吴振立和乐泉老师的线条,你的就太简单了,含金量不足!”一语点醒梦中人,他开始注意笔法的研习,注重线条的质感,并开始联系南京的乐泉先生,向他请教,而后拜他为师。那段时间最大的开支就是“买书和宣纸”。
  他算过这样一笔账,按目前的价格来讲,好的宣纸要一二十块,最便宜的也要三四块,他笑着说:“一晚上就能练一二十张,这么多年没破产就是好事。”
在快节奏的当今
书法让自己慢下来

  徐鸣浩说“四十不惑的年纪,终于学会了生活”。大多数时候,他将书法看做“情绪的调节器”,无论遇到什么烦心事,在提笔的瞬间归于平淡。现在他平时练练字,健健身,最喜欢的事情是和朋友聊天,他说:“与朋友交流不仅仅是书法的交流,更多的是心态的交换。”很多时候参加交流会,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书法家交流起来,他感触最多的就是心境不同,他时常说:“北京有北京的好,商河有商河的美。”在他眼中,看看鼓子秧歌,泡泡温泉,回家练练字,也是一种生活。
  时下对于很多人学习“书法”的行为,徐鸣浩认为他们很多时候都仅仅是在练字而已。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书法中切记勿速成,在节奏较快的当今社会,要学会在书法中让自己“慢下来”。他说:“艺术要归于生活,只有领悟生活才会懂得艺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