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税史话收藏
——记税票收藏者刘吉光
2014年11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广杰

  一张张发黄的旧税票,一面面字迹模糊的税照,一片片薄如蝉翼的税单……都是刘吉光千辛万苦淘来的,这些不仅仅记录着他个人收藏的足迹,更展示出近代税收历史的变迁。
  在威海市收藏界中,提起经济开发区国税局刘吉光,谁都知道他是个既收税,又收“票”的人。从1987年开始,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与收藏税票结下了不结之缘。那是一个星期天下午,刘吉光在路过威海旧货市场时,与一位卖旧货的老者攀谈起来,当老知得知他是一税务干部时,从包里拿出几张民国时期的税票对他说,这几张东西是给谁谁也不要,可他又不便于保管下去,就对刘吉光说,既然是收税的,就麻烦你给保管着吧,说不定将来国家研究税收历史还用得上。就这样,老人把五张税票一分未收的交到刘吉光手中。出于好奇好玩心理,他回来翻阅了大量资料对这些税票进行研究,结果让他一下子了解了许多税收方面的历史知识。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迄今为止收藏从清朝、民国到解放后各个时期各类税票、税照和税单12000多份,一千多个品种,成为威海市收藏税票第一人。出于职业习惯他在收藏观察中发现,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税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国家税收的产生和沿革,历朝历代管理机构为收税而制作的税收票证,不仅品种式样繁多,而且蕴藏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有十分珍贵的文物价值、收藏价值和鉴赏价值。于是便由单纯的收藏转向探讨、研究,为此,他购买《中国印花税票目录》、《中国票证》等,并订阅《中国税票研究》等工具书。业余时间,拿出收藏的税票,对照书上的票样、拓片,细心对照比较,认真钻研琢磨,遇到疑难问题他就到文博部门询问,或者直接写信给有关专家、学者请教,使其对税票知识越来越丰富,对税票收藏研究的兴致越来越浓厚。
  为了及时掌握“票”界动态,不断丰富自已的藏品,一闲下来,他就到旧货市场和收购站里搜寻,从废旧纸堆和旧什中淘宝。为了拓宽收藏领域,他与全国各地10多家文博部门和收藏爱好者建立了联系。生活中,他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唯对购买税票税照却慷慨大方。
  一次,刘吉光因公出差路过济南,在古玩市场上发现一张清朝的地丁银票,品相不错,自已正好缺藏。他对税票是爱不释手,一打听价格,卖主非要1000元才肯出手,几经讨价未果,他毫不犹豫地买下。平日里,走亲访友他总不忘打听购买、收集税票、地契,使自已的藏品越来越丰富。
  刘吉光常说,自己收藏税票是关照过去,从而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另一方面也觉得是责任所在,如果不对过去的“纸片片”进行及时抢救,势必将加快它们从人们生活中消失,这对子孙后代来说也是一种犯罪。过去总认为收藏是个人行为,是自己的事,通过多年来的收藏感悟,使我认识到,收藏是一份社会责任,所有的藏品都是社会档案的一部分,都是在为历史留下珍贵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正因此,他把收藏各类税票作为一种高尚的业余爱好和精神享受,他认为收藏不能玩物丧志,要玩物养志,玩物不能收而藏之,藏品束之高阁、密不示人,或只为猎奇珍品、孤品和错版票而收之,这样收藏就失去了意义。
  学而用之,收而研之。刘吉光利用藏品本身这个载体,对税收与文化、税收与社会发展、税收与历史变迁进行融会贯通,去探讨、研究税收文化的深刻内涵。几年下来,他先后在《中国税票研究》、《鲁国藏讯》等报刊发表了《从一张税票看清朝牙税的变迁》、《旧婚书上的印花税票》等数篇税票方面的研究论文,并编写出版了《胶东百年税票集萃》和《岁月税事——老税票上的故事》二本税收专集,对于研究和探索税收历史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他还将收藏的税票用于税收工作中,为国税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来,先后多次参与了省、市局税收文物征集、税史馆筹划设计等工作,并无偿向各级捐赠税收文物170多件;在每年的税收宣传月活动中,利用收藏的税票,先后组织举办了“胶东百年税史图文展”、“看千年货币,忆百年税史”图文展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税收文明史展现给世人,先后有近万人参观,通过展示、剖析和对比各个时期税收的性质,展现出税收因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变革的轨迹,对人们了解税收文明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公民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帮助纳税人理解社会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和作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爱书即欲死,人笑作书癫。”这是后人对诗人陆游的评价。用在刘吉光身上也一点不夸张。他以一种狂热和平常的心态去口味与珍惜税票、去感受税收历史的变迁,于平凡之中做出不平凡的事情,从而实现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