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别搞“大跃进”
2014年11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志刚

  近期关于校园足球的“利好”消息层出不穷,已经有明确的信息显示,今后有关方面会“将校园足球开展情况与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校长的业绩考核挂钩”。在这种情况下,校园足球现在想不火都很困难,但我们此时尤其要警惕校园足球开展出现“一刀切”的倾向。
  此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提到,足球会成为一些学校的体育必修课。这里提到的“一些学校”,指的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教育部的目标是力争到2017年在全国扶持建设两万所左右中小学校足球特色学校。按照起草该项计划有关人士的解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只占全国中小学校总数的5%,其他学校则是鼓励“一校一品”,即一个学校有一项自己的品牌、品质或特色的体育项目。但在当前的大形势下,几乎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学校,即便挤破了头也想晋级这个“5%”,如果暂时没能评估过关,落选的那些学校,肯定会“痛定思痛”,一心想着“迎头赶上”。为了发展而发展,为了足球而足球,这会成为奇观,也将变为笑谈。
  为了鼓励各地中小学以及学生家长,加大加强对校园足球的投入和认识,教育部表示将在200所高校建立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而之所以增加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就是为了把高校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体现出来,让更多的中学生可以通过足球获得升学便利,而且足球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将不再受学校招生名额的限制。这样的“杠杆”,其实更像是在拔苗助长,通过人为的方式,近乎生硬地增加足球从业人口和行业规模,但对于那些不喜欢足球的孩子及其家长呢?这似乎不太公平,甚至涉及歧视,难道今后孩子们只有选择足球的权利?难道只有喜爱足球并且有所建树,才能成为“主流”,从而被老师、学校认可?
  成年队成绩惨淡、青年队规模不够、学校里基数太低……此次,由教育部接替国家体育总局,主导校园足球工作,确实能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但只要“应试教育”、“高考中考一考定江山”的机制不变,校园足球恐怕仍将流于形式——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学生从小就进入升学考试的模式中,分数的竞争使学生不自觉地忽视了体育锻炼,而整个中国社会在教育领域形成的“对考试分数趋之若鹜”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迫使孩子们远离了操场,体育意识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同文明素养一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也有一个养成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更需要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与理解;这个过程最好是自发的、自觉的,而不能是被动的,更不应该是被指定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