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越来越受欢迎之后
——国学热背后的出版动向
2014年11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吉祥
  孔夫子越来越受欢迎了。
  书店里,各种和《论语》有关的国学读物占据了很大的一角;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读经堂国学馆,摇头晃脑地一遍遍背诵“子曰”。
  这是一个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代,官方的倡导与民间的热捧,一波又一波地延续和助推着国学的热度。在出版界,经历过国学书籍出版的虚热之后,那些在大浪淘沙后剩下的经典,逐渐显示出价值。很多出版社把目光投向以前,推出大师写的“小书”,当然,来自海峡对岸台湾的传统文化书籍,因其通俗与权威,在时隔多年之后,也引起了大陆同胞的共鸣。
近些年来,国学经典著作在书展上唱主角
  国学读物上一次在各大书展上唱主角还是2007年。那一年,从《百家讲坛》走出的易中天和于丹,凭借学术“超男”、“超女”之名,成为各大书展的宠儿。在出版界,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讲《论语》更是创造了“现象级”的销售奇迹。易中天的《品三国(下)》首印70万册,于丹前脚在“百家讲坛”开讲《庄子》,后脚她的书稿就被出版社签下版权,而且首印100万册。在跟风效应下,众多出版社相继进军国学经典市场,希望分得一杯羹,从而使得解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书籍一时成为出版热潮。时事出版社一下子出版了何新的《尚书新解·大政宪典》、《易经新解·天行健》、《论语新解·思与行》等15种书籍,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则请来了台湾学者傅佩荣,他的《傅佩荣<庄子>心得》、《傅佩荣<论语>心得》等书陆续在大陆问世。
  时隔7年,百家讲坛尽管已不复当年造星的态势,但社会对国学的热情依然不减。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得到官方和民间重视的今天,出版界的“国学热”也就顺理成章了。今年第24届书博会的主题便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多家出版社主打“国学”牌,其中尤以我省推出的一系列国学读物最受关注,《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都出了最新版。上述两本书受关注,与习近平主席的推荐不无关系。去年年底,习近平在曲阜孔府考察时,翻着《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此后,习近平又在多个场合提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领导人对传统文化书籍的兴趣,也影响了民间的阅读。以我省出版社为例,近年来问世的《中国儒哲十大名著》、《孔子这样说》在书博会上亮相后,都受到了出版界和读者的好评。
  在随后的上海书展和北京国际图书节上,传统文化专场讲座继续保持着吸引力,而传统文化的书籍出版则持续着旺盛的势头。在上海书展上,中华书局推出《读经二十年》,该书作者王财贵教授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读经教育;三联书店推出了著名作家王蒙的新作《与庄共舞:人生的自救之道》和李零的《我们的经典》,此外还有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百家讲坛·兵家分卷》等。
语文教材改革,传统文化进校园
  社会上一直有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课堂的呼吁,一些教育机构推出的读经班、私塾班也已流行了很多年。今年4月,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鼓励大中小学积极探索推进国学经典教育。这一文件的发布,扫清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障碍。
  实际上,在教育部发文之前,国内已经有多所学校探索传统文化教育,在没有统一教材的情况下,很多学校将视线投向了海峡对岸的台湾。在台湾,国学教育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台湾著名出版人林载爵便曾回忆,“小学四年级开始每个礼拜都有书法课。你必须自己带着毛笔、砚台,练习写字。书法老师在写得不错的地方会用红色的笔画圆圈。这是非常传统的、严格的书法教育。到念中学时,我们必须读《论语》、《孟子》,那是国文课本里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在台湾影响深远,经过多次修订后一直使用至今。台湾知名学者、台湾国学教材总审定董金裕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说,为了让教材更好地被学生接受,他们把中学老师请进编辑团队。编辑团队非常注重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他们追求故事的生活化,除了讲古今名人的事例,还筛选出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让孩子们知道,将来不一定非要成为大人物,但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8年,新华出版社引进了这套国学教材,并以《国学基本教材》为名出版,这也是大陆首度引进台湾国学教材。5年后,中华书局在台湾国学教材的基础上,邀请国内专家对教材进行了修订,并结合大陆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例进行了改写,出版了《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作为高中生的国学实验教材。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初中版)和《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小学版)也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并走进学生课堂。
  在前不久闭幕的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透露,该社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将做出改变,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已送教育部审批,如果获得通过,这批教材将于明年9月开学进入学校课堂。据了解,新教材增加了国学经典的内容,将课文中古诗文所占比重由过去的25%左右提高至35%,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此背景下,很多出版社瞄准儿童国学经典读物市场。在今年的书博会上,新星出版社推出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套书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学生的开蒙读物。北师大出版社推出的育灵童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系列也在最近出了最新修订版,这套面向儿童的国学经典读物收入了《论语》、《孟子》、《诗经》、唐诗宋词等经典,既标注了拼音,还配有名家朗诵CD。
白话版国学读物,让经典走进大众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曾说,传统文化图书现在难免出现泥沙俱下的情况,但被读者记住的,始终是那些既忠于史实,又写得通俗、生动的图书。这其中,一些大学问家写就的“大家小书”越发受到推崇。
  2009年,中华书局曾推出“跟大师学国学”丛书,所选的书籍都是大师所著、经过历史检验的书籍,有的是当年的中学读本,有的是根据大师的讲稿整理,包括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章太炎的《国学概论》、朱自清的《经典常谈》、闻一多的《唐诗杂论》、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等。
  在台湾,一直有将国学经典通俗化后出版的传统。1967年,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王云五先生号召诸多学养深厚的专家,进行古籍注译,陆续出版了《论语》、《孟子》等古籍的今注今译本,如今这套丛书已经被新世界出版社引入大陆出版。需要指出的是,王云五先生主政商务印书馆期间,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推出过数量浩大的国学基本丛书。
  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让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史记》,著名学者台静农联合台湾14所院校的60位教授,花了两年时间,将《史记》130卷全部以白话文译出,总计160万言。这60位教授要么是《史记》研究专家,要么国学功底深厚。作为史学经典,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历史研究者的必读之书,但对普通读者来说,因其是文言文写就,没有相当学力的人是无法读通的。因此,白话语译本就是《史记》普及化所绕不过去的工作。
  “今后要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古书今译是最为切要的。或有人以为这样会失去原文的意味,其实不然,只要是认真的译文,不会有‘嚼饭与人’之感的。”台静农在书的序言里说,为了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古书,古书今译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后来,台湾学者黄锦鋐又联合27位教授翻译了《资治通鉴》,在翻译成白话时,他们本着不以“现代眼光”解古人,不平添枝叶,不擅作发挥,以拙驭巧,让读者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
  去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从台湾引进了《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套书首次出版于1981年,已经在台风靡30余年,是非常受欢迎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出版的初衷是为青年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很快成为台湾的畅销读物,被认为是“国民文化教育范本”。《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从二十五万三千余册的古籍旧藏里整理编撰而成。编写者50余名,都是台湾学术界的代表人物,以白话文对历史经典的形式,讲解中国文化的真谛,既通俗又有趣,据说,只要具有中学程度以上的人便可阅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