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互联网大会呈现“新常态”
东移的世界互联网中心
2014年12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乌镇举办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不仅将被铭记于互联网发展史,更将成为中国崛起道路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里程碑。
  从隔绝到引入,再从融合到引领潮流,出现经济腾飞“奇迹”的中国,在互联网世界里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时刻。在创新能力和足够大的市场这两个重要因素的作用下,世界互联网的中心正在东移。旧秩序的打破,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而“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正是中国给国际互联网指出的一条道路。

  本报深度记者 刘志浩 
实习生 杜瑞 邵鲁文      

  乌镇成为一个分水岭
  楼台亭阁间,水光船影上,点开手机“无线局域网”,一长串的免费WiFi令人怦然心动。这里并非发达国家的某个地方,而是中国浙江乌镇。
  “我去过很多地方,没有哪个地方的WiFi信号像乌镇覆盖这样全。”世界互联网大会前夕,一位到乌镇的游客感慨。
  微寒中依然弥漫着江南特有的温存,随着镇子西大街青石板上的“哒哒”声越来越密集,11月底的乌镇迎来了既属于它,同时更属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最重要的一次互联网盛会——世界互联网大会。
  千余名来自各国政、商、传媒乃至科研机构等界别的大佬共聚这个小镇,“论剑”国际互联网未来。
  从参与名单中可见中国政府的重视程度:正在澳洲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自到会并与互联网大佬进行头脑风暴——世界互联网的发展被印上深深的中国印记。
  “这注定将成为一个分水岭:全球互联网从美国为中心的上半场,开始进入中国为中心的下半场。”会议结束伊始,亲自到乌镇参会的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方兴东,便迫不及待对这次会议作出判断,“本次大会开起来本身就是成功。”
  这样的判断并非凭空出现。
  截至11月,全球30多亿网民中的三分之二来自发展中国家,美国网民比例跌破10%,而中国网民比例超过20%,总数超过美日德英法五个发达国家之和。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就已达到6.32亿。
  规模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方兴东看来,互联网时代发展壮大的两个重要因素,除了创新能力外,还需要“市场本身足够大”。
  “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舆论场。”在11月2日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一次会议上,网信办副主任彭波谈及此激情澎湃,因为在这个大市场上,“每天数以亿计的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生活、工作、交友,正变幻出无穷的商业机会,催生出各种崭新的业态。”
  在乌镇互联网大会各分论坛,“创新”早已变成诸如“云传输”、“大数据”、“物联网”等实实在在的技术探讨,这些名词周围,无不环绕着中国企业的身影。
  “如果说互联网是这个世纪最大的技术、变革的技术,它一定是做昨天做不到的事情。”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说,在这点上,阿里巴巴选择了帮助小企业,小企业的需求很多,正是在物流、诚信、信息、数据、支付等完整体系方面的创新,造就了今天阿里巴巴雄踞世界互联网的伟业。
  作为最早进入互联网的企业家,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缩影。
  正如日本软银公司董事长孙正义所说,14年前,当他第一次见到马云“闪着光芒”的眼睛时,便已意识到,“属于中国互联网的大时代将要来到。”
  崛起的另一种表征
  从被隔绝到加入,历经18年。又经过28年,当年的后入者,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引领者。
  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上取得的奇迹相比,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传奇性毫不逊色。
  1987年9月20日,这个原本普通的日子,因为一封短短的电子邮件而载入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册。当天20点55分,随着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了“发送成功”的字样,内容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由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送到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并由后者转发到当时的国际互联网上。
  帮中国人完成这项创举的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的维纳·措恩回忆,搭建这个平台,只是为了跟中国同行交流便利,因为当时电话、电报非常贵,而从德国寄信到中国,则需要八天的时间。
  此时,对于中国人来说,属于新生事物的互联网早已诞生了18年。
  1969年12月,出于军事应用目的,一纸协议将美国西南四所知名大学的主机连接起来,互联网雏形初现。当时没人能预见,互联网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幸运的是,尚未“触网”的18年,并未让中国失去太多。此后,互联网史上一系列大事均未再与中国擦肩而过。
  融入,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
  正是在这一年,如今凭借网络一跃成为中国首富的马云,开始接触网络并创办了“中国黄页”——一个分类管理、宣传推广各类企业的平台——中国最早的网络电商开始萌芽。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记载,英语教师出身的马云,当时把Internet直接翻译成“因特耐特网”,有人问他这个词跟《国际歌》中的“英特纳雄耐尔”有何关系,为了鼓动别人参与他的事业,马云顺势接下这个问题,还拉上当时的另一位名人:“比尔·盖茨说了,因特耐特网将改变人类的方方面面。”
  多年后,马云才承认这句话是他自己说的,因为“1995年全国刚刚知道Internet,如果说这句话是马云说的,没人会信。”
  一旦融入,发展之势势不可挡。
  在此前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以门户网站为标志的各种商业网站开始出现。
  1996年,第一个即时通讯软件ICQ(谐音“I SEE YOU”)出现,让人丢下电话,“足不出户,瞬间交谈于万里之外”。又过了三年,国人如今寸步难离的QQ,就出现在中国互联网上。现在,这个常被人们冠以“企鹅帝国”的庞大互联网企业,排名早已进入世界前十。
  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与整个世界难分彼此。可以说,从后发进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到了几乎可以引领世界互联网某一个领域的地步。
  伴随着互联网触角在国内日渐延伸的,是中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在中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中国经济的缩影,是中国崛起的另一种表征。
  争夺话语权
  “中国将此次互联网大会的主题定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意思就是互联网的治理不能被美国公司主导。”11月20日,英国BBC关于乌镇互联网大会的解读颇耐人寻味。
  同时引发人们关注的另一个事实是,尽管此次中国举办的互联网大会吸引了众多国家参与,但美国官方派出的却是一个级别不高的代表团。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美国在淡化处理中国的“挑战”。
  大会在中国召开,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的必要担当。方兴东认为,这意味着“美国独霸互联网话语权的时代难以挽回”。
  “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已经超过了美国、法国和德国。”11月19日,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一处分论坛上,提及这一论断,麦肯锡资深董事合伙人罗颐展示了充分证据:在各国互联网占GDP即“IGDP”的比重中,中国互联网经济重要程度逐年增加,2013年便已属于“全球领先地位”。而早在2010年,中国GDP便已跃居全球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的大国地位,必然要求相匹配的国际政治地位。
  如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APEC峰会上澳大利亚前总理鲍勃·霍克所言,“亚洲任何实质性新秩序的建立,必须包括中国。”
  其实,参与这种新秩序的建立,又何止亚洲、何止经济领域?
  面对中国崛起对国际政治、经济旧有秩序的打破,原有的既得利益者显然不会安心。
  29日晚,长期致力于国际战略传播研究的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毕研韬告诉齐鲁晚报记者,互联网的一系列规则,本就是在美国主导下制定的,中国作为“游戏规则”的挑战者,需要更多智慧。
  “从国家层面讲,现在来自虚拟世界的安全威胁日趋增加。”毕研韬认为,在互联网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面背后,网络安全不容忽视,一旦网络被攻击、瘫痪,附着其上的便利和技术就无从谈起,毫无意义。
  “美国当然不会甘心于互联网霸权的消解和主导权的转移,要让他们认识到并接受这场互联网浪潮的中心转移,显然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方兴东说。
  中国在此次互联网大会提出的“互联互通”,显然并非虚指,与这个主题相关联的是一系列关于“网络安全”、“互联网治理”等分论坛议题。
  在“网络空间安全和国际合作”的分论坛上,古巴通讯部副部长威尔弗莱德·贡萨雷斯·维达尔在谈到这次大会召开的大背景时曾表示,全世界现在处于对个人、组织、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信息系统受到非法攻击的担忧日益增长的当口。
  他列举国际间需要规范和适当利用互联网的例子时直言不讳:“美国政府发展容量巨大的全球间谍网,以及在古巴引起不稳定局势的计划,构成了利用新技术侵略其他国家主权的例子……这种危险方式能够引起国际冲突。一些政府已经表示有可能用常规武器回应这一攻击。”
  在毕研韬看来,此次互联网大会像一个综合性“大平台”:既有经济层面的技术、贸易探讨,还有国家安全互通与交流。
  “长远看,互联网外交还是大有可为的。”毕研韬认为,在这个舞台上,“首先要凝聚共识,然后才能一致对外。”
  正如全球互联网人士以后会习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乌镇相聚一样,谁又敢断言,一个日渐崛起的东方大国,不会成为各国日渐习惯的“新常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