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会参会者李沁:
“习惯了用门卡还要记得带钥匙”
2014年12月0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深度记者 王海涛
人物简介
李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博士,传播学者和文化产业学者。曾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先后担任人民日报记者和编辑。
中国希望成为
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齐鲁晚报:您是第几次去乌镇?这次去有什么印象?
李沁:第一次去,乌镇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路都是青石板,路旁就是小河,好像一下子回到了过去,但随处可用的WiFi,大家热聊的互联网话题,让现代文明气息扑面而来,在乌镇举办互联网的会议让人有种时光穿梭的感觉。
齐鲁晚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选在乌镇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李沁:浙江可以代表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而在乌镇,通过古镇与互联网的对接,可以向世界传达在全球互联网时代,中国元素、中国企业、中国声音必不可少,而且越来越有分量。在工业时代,中国是追赶者,是游戏规则的遵守者,在互联网时代,绕过中国是不可能的,中国希望通过这次大会与世界各国平等对话,成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齐鲁晚报:这些互联网大佬的集体亮相,您怎么看待?
李沁:有些人说这是新一代的企业人出现了,早期以柳传志、李东生、张瑞敏为代表,是在中国制造业的时代发展起来的,这次大会上他们不是中心。
不过,这次大会也有很多非互联网行业人士参加,如新东方的俞敏洪、SOHO中国的潘石屹等,这说明互联网已经和社会的各个行业发生了关联,互联网思维成为必备品。
互联网还处在
财富论英雄阶段
齐鲁晚报:您怎么理解“互联互通、共享共治”这个大会主题?
李沁:“互联互通”讲的是“地球村”,但真的联通起来并不容易,这涉及网络安全问题。
共享是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根本,共治则是这次互联网大会能够在国家层面举办的重要原因。政府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
齐鲁晚报:这次大会讨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有缺憾吗?
李沁:这次大会主要讨论的是商业层面的互联网、安全层面的互联网,对文化和教育层面的互联网谈得很少。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还处在以财富论英雄的阶段,这次大会上很多人还在讨论能赚多少钱、企业能做多大?比如小米和苹果的叫板。互联网应该是有精神、有温度的,中国悠久的历史底蕴应该为互联网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的互联网文化如何影响世界互联网文化生态,值得我们思考。
齐鲁晚报:您认为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是什么样的?
李沁:互联网的核心理念是分享,比如在教育方面,全球兴起的网络公开课MOOC,让哈佛、耶鲁的课程直达网民,成本很低。这会给现有的教育体制带来一定的冲击,到底如何看待这些网上学习的课程又是一个新问题。
这有点类似以前的电大学习,很多时候电大文凭不被认可。如果互联网学习成为潮流,对高校的教学体制、文凭的认可体制、企业的用人体制都会带来一些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终极目标还是要回到人的根本。当技术发展到极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虚拟化,一些原本人类最朴素的需求就显得非常珍贵。
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东西都在线上,但大家要记得拿把钥匙,就好像平时习惯用门卡或者密码开门,但万一门打不开了,钥匙还能发挥作用,人类的精神家园还是需要自己来守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