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名画和买名牌包
2014年12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肖复兴

  其实,不应该操心大款手里的钱是怎么个花法儿。华谊兄弟的董事长王中军斥资6000多万美金(人民币3.77亿元),从拍卖行拍下梵高的名画《雏菊和罂粟花》,一时成为爆炸性新闻。中国人本来就是有钱了,大款一掷千金,按理说不是什么新闻。新闻的由头,与其说是王中军,不如说是梵高。因为,我们中国大款今天这样的豪爽派头,很容易让人想起27年前即1987年日本暴发户花4000万美金拍下梵高那幅有名的《向日葵》。英雄自古所见略同,大款从来出手掷地有声。
  日本人买下并砸在手里的那幅梵高的《向日葵》,至今仍为人所诟病。如今,中国人热情追捧,使得梵高画作价格继续攀高。有人说是至此“中国进入了无国界收藏时代”,有人则说“欧美的艺术掮客,在日本暴发户沉寂多年之后,终于等来了中国的大款”。其喜、其忧,或赞、或弹,有酸、有甜,莫衷一是。
  都说盛世玩收藏。盛世,对于收藏的市场而言,其实,也是一种乱市。在商业化时代,利益挟各种名号以令大款跃跃欲试,中外大小拍卖行鱼龙混杂,浑水摸鱼的大有人在。特别是对于西洋油画,由于我们没有欧美国家那样深厚的关于这方面的文化背景、美术教育和艺术传统,对于西洋的油画缺乏深度认识,不过是自徐悲鸿、常玉、庞薰琴那一代人留洋之后,才有了油画中的中国。不仅对于如今的那些大款,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有关西洋油画的认知、研究与鉴赏能力,都是缺乏的,对于古典乃至印象派等不同风格的油画的普及,就更谈不上了。这与我们美术馆的普及程度和美术馆的藏品丰富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缺乏这样的美术馆文化传统,相比之下,在西方哪怕是一座小城市都会拥有自己的美术馆,每一所大学也有自己的美术馆,里面即使藏有梵高这样的名画家的名画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据我所知,在我国,大概只有中国美术馆藏有一幅外国友人赠送的梵高的画。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对于西洋油画的认知和鉴赏水平,更多地存在于对于名字的崇拜上。梵高,便是这种名字崇拜下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他的画作价格被亚洲人不断炒高,再一次证实了中日大款的名字崇拜之异曲同工。在这里,名实之间,名已经远远超过了实。这种心理和举动,和我们兜里有了点儿小钱的中国人跑到巴黎等地买名牌包是大同小异的。只不过,大款更愿意高雅一下,到佳士得或苏富比去买名画;而小款们则愿意到老佛爷店去买名牌包。
  于是,这样的所谓高雅艺术绑架大款的新闻,很容易带动着大众文化的心理谱线随之起伏荡漾,人们会以为拍卖行拍卖的作品才是艺术或者说就是艺术。这就是法国贡巴尼翁教授在他的著作《现代性的五个悖论》中曾经说过的:“将艺术简化为制度与市场,凡画廊所展示的东西均为艺术。”在这里,无论是画廊还是拍卖行,人们很容易将价格认成了价值。而艺术真正的价值,在这里被拍卖出的巨额美金或欧元的价格所偷梁换柱。那些中外艺术掮客则假借艺术之名玩弄市场,并在其中大获其利。
  当年,包括梵高在内的那些印象派画家穷得叮当响,他们的画并不值钱。当时,愿意收购他们的画作的商人,当然也是和我们今天的大款一样出于商业眼光,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更具有艺术的眼光。他们并不是只追捧声名显赫的画家,不是只摆出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劲头儿,而是能够沙里淘金,从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中识得真货色。当初,许多印象派的油画就是这样被美国商人以极其便宜的价钱买走,其中,相当一部分雷诺阿的油画被费城的商人买走,至今依然存于费城,如今的费城甚至有自己的雷诺阿的专门研究机构,前年,他们还举办了《晚年雷诺阿》的特展。他们当年的收藏,不止于私人,变成了今天社会的财富,确实是价值连城。
  因此,我们的王中军们如今挺进欧美古典和印象派油画的世袭领地,摘取梵高的画作得胜而归,虽是好事,却也只是起步,要想乘胜追击,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本文作者为著名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