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海外建厂、投精投特……
盘点“新常态”冬日下,企业“转型经”
2014年12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若论当下经济圈最热词汇,“新常态”肯定要算一个。
  经过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习惯了频繁降临的政策刺激,新常态的出现难免让经济体的每一个单元都周身不适。
  寒意来袭,各大企业却都紧锣密鼓地没闲着。这个冬天,他们频频出招,努力探寻“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出路。

  兖矿“省钱经”
学会“拧毛巾”,省出50亿

  降成本、保利润。1380亿元负债悬顶的重压下,这是兖矿集团这艘“航母”在行业寒冬期所能找到的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办法了。
  管理上的漏洞带来的“跑冒滴漏”,对于拥有10万员工的兖矿,到底能从指缝里流掉多少沙子?如今,这个答案已经揭晓——50亿元。
  这是今年上半年,兖矿集团通过各种方式降本挖潜“省”出来的一个大得惊人的数字。正是省出来的这50亿成本,今年上半年,在煤炭行业80%企业亏损的情况下,兖矿集团实现盈利1.5亿元。
  50亿的水分,究竟是怎么挤出来的?
  降本增效。从管理、生产、销售等每一个环节,一点点挤水分,包括节约一度电,堵住每一处跑冒滴漏。集团把旗下各酒店及用于职工福利的洗发水进行集中采购,仅这一项,一年就省出200万元来。
  在兖矿的大部制改革中,总部机关从48个部门减少为15个,人员从830个减少到216个,处级岗位减少113个,清退非在册用工9000多人,从总部向对外开发公司转移2000多人。
  作为成本管控的大头,企业大宗设备、辅料采购上的黑洞,兖矿从首钢长钢公司取经,实行民主评价制度,召开大会公开评议各分公司设备采购账单,让那些上不了台面的“人情采购”、“关系采购”当堂过审,项目承办人当众接受质询,有问题的要么调离岗位,要么免职。不到一个月,这样的民主评价会搞了两次,再也没人敢违规操作了。
圣元“海外经”
海外建厂,整合全球资源


  今年1月,圣元在法国开工建设工厂。目前,圣元的奶源100%来自海外,运到青岛的中国工厂后进行配方加工。新开工建设的这个法国工厂,按欧盟国家生产药品的级别建立,主要用于生产圣元婴儿配方奶粉和原料加工,确保圣元产品从原料到成品上市的全产业链管控。
  “未来奶企的发展将取决于奶源的质量。”圣元国际山东区经理于维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不少奶企更注重市场营销,觉得“得市场者得天下”,而三聚氰胺事件后,奶企的思路调整为“得奶源者得天下”。
  在法国工厂计划上线的检测环节,标准之严苛让当地的技术人员都很不理解。因为法国当地的空气、水源、牧草相比中国都要好出不少,当地对奶源的检测和国内标准也有所差别。
  通过建立法国工厂,圣元可以将法国优质奶源收入囊中,不再被动依靠海外供应商,而是自己掌控产业链上游。而目前,圣元把奶粉原料从海外运到国内再加工,这个运输过程中就存在着不可控的因素。
  在海外建厂不仅可以借助国外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产业链体系,在保证高效率、高品质奶源供应的前提下,换回最大、最快捷的回报;同时,法国的优质原奶将会大部分供应给中国市场,一方面解决法国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圣元也可以借助法国乳制品的技术、研发优势,开发出高端产品反向回流到市场空间巨大的中国市场,这将赢得更多市场机遇。
西王“花钱经”
投精投特不投规模

  新常态其实非常残酷,尤其对一些身处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避无可避。
  对于这一点,西王集团副总裁王红雨感触很深。西王目前的产业结构为300万吨/年的钢铁和300万吨/年的玉米深加工,很大的资产都集中在邹平的生产型基地,而且是B2B,结构调整和转型迫在眉睫。
  今年以来,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张问题,怎么拿到便宜的钱,有限的钱该怎么花,成为各家企业思索的头号问题。面对这个问题,西王集团的原则是,所有投向新增产能项目的钱全部砍掉,所有涉及科技研发及技术创新的项目不吝投资。
  旗下上市公司“西王特钢”的路径正是如此。2010年西王特钢达到300多万吨产能后就没再扩大,而是着力把特钢做精。现在西王的特钢产品占到50%,利润比普钢高一倍还多。最近,他们又将目光投向“钢中之王”轴承钢。目前仅山东市场对轴承钢的需求量就达100多万吨,而山东钢企却只能产一二十万吨低档货。
  为此,西王与北京科技大学、国内最权威的轴承研发机构洛轴所,以及国家钢铁研究总院国内高端科研院所展开合作,着力研发高端优特钢新产品,以期进入国内一流特钢企业之列。
  而在另一个300万吨的玉米深加工板块,钱同样不再投向拼规模,而是更多转向渠道网络和品牌建设的“软资产”。现在,西王玉米油在全国30多个省搭建销售网络,这样一来,后续的西王果糖、橄榄油、葵花籽油都能借上力,这和金龙鱼、中粮的扩张路径是相同的。
  向贸易和资本的转型是更为关键的一步,西王的整个战略是,借贸易走出去,与国际知名贸易商合作,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向资本转型,到更高的平台上发展。
华牧天元“突破经”
“射门”就在环保重压下

  “所谓新常态,首先带来的是经济大环境的冲击,这不单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问题,大部分企业都能感觉得到。”山东华牧天元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玉民告诉记者,在公司的业务板块中,饲料、兽药占据了较大比重,“新常态”的到来让这些传统业务首当其冲。“我们整个行业综合测算下来,销量下降幅度在30%-40%,像我们的业务虽然受益于较为稳定的客户基础和品牌累计,依然平均下滑近20%。”
  销量的下滑直接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才是让企业应接不暇的。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是资金流,原来公司的钱转一圈需要1个半月,现在可能要2个半月,流动性变差。之前畜牧行情好时,大家已经形成习惯,销量一直上升,各企业也受益。现在突然降下来了,企业自然不适应。
  行业增长的减速也让银行贷款开始收缩,加上产业链条上供应商及客户资金都在减少,中小饲料、兽药企业的日子可想而知。“现在两极分化非常明显,业务结构单一、资金紧张的中小畜牧企业批量地倒下或被兼并,而资金状况好、实力强的上市公司则逆势扩张,行业聚集性越来越强。”刘玉民说。
  新常态下,华牧天元也在悄然转型。“生物技术板块今年增长70%-80%毫无问题。”刘玉民口中的生物技术,是指他与日本、韩国顶尖机构合作研发的生物菌种,主要用于处理各养殖场的畜禽粪污,在肉鸡、肉鸭场的应用可达到无臭、无蝇,脚垫发病率几乎为零,保健成本降低30%以上,还可以用于畜禽无害化处理。而这些领域,正是当前畜牧和环保部门主抓的养殖污染治理领域,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的最佳良机。
  环保重压下,畜禽粪污已成为畜牧行业大敌,一个鸭场的污染可敌一座化工厂。为此,一些地方畜牧部门已经在强制推广环保养殖。“有些县直接下命令,要么改造,要么关门,而生物技术正好可以适应这一需要。”刘玉民说。  (本报综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