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刘霞:
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2014年12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当地村民展示青联农科示范田丰收的玉米。
  今年7月底,刘霞和她的团队在青联农科示范田考察。
     一心想当老师的她意外学了农业,没想考研的她却一路学到博士,如今在攻读博士后的她说这一切都是“稀里糊涂的幸运”。工作中,她雷厉风行,不怕酷暑,在玉米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生活中,她风趣幽默,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组建“博士舞蹈队”,一跳成名。如今,忙着搞科研、做学术、带学生的她还努力将科研成果应用在实际生产中,让老百姓切身体会到科技的好处。
  今年5月,在省青联和省农科院联合支持指导下,她与团队着手“青联农科玉米示范田”创建活动。五个月后,20块青联农科示范田喜获丰收,较当地普通玉米亩均增产12.0%。按每斤玉米1.1元计算,共增收约10万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真正地实现了增产增效和节本目的。她就是女博士刘霞,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生教育中心副主任。
  本报记者 高倩倩 赵清华 

一心想当老师
却意外学了农业

  初见刘霞,是在这个冬日的上午。干练的短发、温和的笑容、风趣的言谈传递出无尽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完全没有谣传中关于“女博士”的一丝身影。让记者惊讶的是,正研读博士后的她忆起自己的学习经历时竟用“稀里糊涂”和“幸运”二词来总结。
  1996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想要当老师的刘霞在志愿表上填写了几所师范院校的名称,却等来了山东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很奇怪,还有研究农业的专业。”刘霞笑着说,就这样,她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四那年,按照最初的设想,刘霞毕业后会回到胶东老家的相关部门工作。然而,男友的一句“你回老家,咱俩在一起的希望就小了,你还是考研吧!”改变了她的想法,“那就试试吧。”于是,只复习了两三个月就参加考试的刘霞如愿收到了山东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入学通知书。
  研究生期间,刘霞培养了对农业的兴趣,“主导一个实验时,感受它的过程和结果,是非常美妙的。”研二那年,学院开始推选硕博连读名额,各种条条框框划下来,所在的专业只有刘霞一个人符合条件,“我各科成绩都很平均,反倒成了优势。”
  2005年,刘霞和男友一起博士毕业,研究海洋微生物学方向的男友原本在厦门大学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刘霞也可以被引进过去。但留恋齐鲁大地的刘霞还是决定在本地找工作,后来,她和男朋友一起被引进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真是太幸运了,找到了好平台,工作和科研都可以自由发挥。”刘霞和农业的缘分自此或许再也分不开了。
玉米地里挥洒青春
风调雨顺是最大期盼

  读博士的时候,刘霞研究的方向是小麦淀粉发育,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后,刘霞根据工作实际开始研究玉米栽培生理,围绕高产和淀粉发育做工作,也开始了“比农民还农民”的农业科研工作。刘霞说,那时试验田在齐河县的六一农场,他们四个人承担着十几项课题,人手少、任务重,玉米的生长季是在每年6月份到10月份,整个生长季我们就像长在地里。”
  “七八月份,地里的温度能到40℃左右,村里的老百姓都避开高温回家午休,我们测光合等数据却需顶着高温作业。”刘霞说,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因为玉米地很脏,工作服上总是沾满各种污渍。
  早上6点50坐上班车去农田、晚上6点50乘班车回单位,12个小时的农田作业,她们需要下地取样、拿仪器检测数据,回到单位需要将采集回的样本晾晒、烘干、称重,还需要准备第二天需要的设备等。刘霞说,虽然很累却很快乐,“选育出一个好杂交组合,收获时产量提高很多,或者得到预期的试验结果,那种内心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
  农场附近的灰喜鹊比较多,玉米播种后和生长初期会被吃掉,后期补苗很费劲,刘霞他们需要盯着,谨防灰喜鹊们偷吃玉米苗。“为了对付它们,我们当时还想到了买西瓜、买肉来喂它们。”2007年夏天,济南遭遇了一场大暴雨天气,刘霞她们负责的玉米地里满是积水,附近的沟渠也都满了,担心玉米被淹死的她们便拿着脸盆从地里往外排水,“风调雨顺就是我们最期待的。”
创建农科示范田
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就这样,在玉米地里挥洒了几年青春和热血。直到2012年,刘霞的工作方向开始转型。在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鼓励下,刘霞成功竞选为山东省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后因工作需要又被调整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心,参与山东大学农学院的推进等行政工作。为了不耽误行政管理工作同时又能兼顾科研业务,她将研究方向由应用研究转向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地点由之前的以大田实验为主转移到室内试验为主。为了使科研工作不与生产实际脱轨,实现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的梦想,刘霞与她的团队决定向示范田进军,探索建立“青联引领+农科指导+村官示范+企业推广”四位一体的服务“三农”新模式。
  今年5月初,在省青联和省农科院的联合支持与指导下,刘霞与团队着手“青联农科玉米示范田”创建活动。分别在全省17地市建立示范田,共计500亩左右。“我们主要以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和经济困难农民为重点对象,为老百姓测土配方,并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及全程技术指导。”刘霞说,为确保示范田肥料和种子的质量,活动与权威公司开展合作。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无偿为“青联农科示范田”赞助肥料,示范田的种子则是由山东华良种业有限公司免费提供的华良78和山东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自主选育的鲁单818。
  当肥料和种子全部调配到农户手中后,6月20日,500亩示范田顺利完成了机械化播种。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从制定方案、协调种肥、落实地块到田间播种,示范田里农忙井然有序。玉米生长期间刘霞和她的团队与当地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电话、网络和下乡考察等多种形式及时为他们解答疑惑。10月份,青联农科示范田喜获丰收,较当地普通玉米亩均增产12.0%,其中东营市一处盐碱地的示范田,凭借花生玉米套种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肥料地有机结合,获得增产约50%的良好成效。按每斤玉米1.1元计算,20块示范田共增收约10万元。
推广技术惠农
培养专业的“农民通”

  “由省农科院专家对农户进行全程技术指导,科学种田才能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采访中,刘霞说,当然,省青联进行统筹协调,大学生村官和第一书记带头全力落实,鲁西化工和华良种业种肥企业高效配合,是示范田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今年开展的“青联农科示范田”创建活动是以玉米为试点,刘霞说,目前正在积极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汇报沟通,希望下一步能扩大示范田面积和作物种类,争取设立畜禽养殖、粮油作物(玉米、小麦、花生为主)、蔬菜花卉、果树四大模块。
  “实际上,开展示范田、推广农业技术知识就是希望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刘霞笑言,以前去田里采集样本的时候,经常被当地农民“嘲笑”说考上博士还下地种田,学都白上了。而现在通过青联农科示范田的示范引导,科学种田在农户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等十分感兴趣。
  目前,农民获取新技术的渠道并不是很畅通。其中,专家的技术服务成了农民获取新技术和相关知识的主渠道。“技术与市场之间断档现象极为普遍和严重,严重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刘霞说,强化省农科院专家和种、肥、药、机等相关企业的配合,让专家在农户和更多企业之间搭建高速通道,也是自己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其实,为了加大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我们农科院每年都会将各地市农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集中起来,邀请著名专家进行授课。”刘霞说,与国家农业产业体系进行对接,指导农民技术人员进行农业课题的研究,培养专业技能的“农民通”也将成为下一步开展农民培训的目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