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运河》中寻找家的味道
作者:魏齐晋
2014年12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我和《今日运河》的故事征文5 
  记得那年在外艺考,因水土不服,再加上骤冷的天气,令我倍加思念温暖的家。想念母亲做的糖醋鲤鱼和热烘烘的粥……如今,《今日运河》已成为身在异乡的我了解家乡的一扇窗。
  如今我已参加工作,为生活奔波忙碌时,眼里浮现的总是母亲的盈盈笑意,心里想念的是满屋的饭香味。这时我就会拿起筷子大口地吃着碗里的饭,因为她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在外一定要好好吃饭。 
  不知离家在外打拼的人是否都和我一样,看到与家乡有关的事物总会格外亲切。对于我来说,齐鲁晚报·今日运河就是离家乡最近的一个念想。即使买不到《今日运河》,我也会想着在网上看看电子版,关注着济宁的人和事。翻看着一篇篇新闻报道,感觉自己离家并不远。 
  《今日运河》的文稿很接地气,报道的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政府发布了哪项新政策、社会上最近出现哪种骗局、市场菜价等等,有时看完我会拨通家里的电话,和他们聊聊家常,也嘱咐他们日常生活要注意的事项。不知不觉,《今日运河》也成了我的念想,对于我来说,她就是一种家的味道。 
  现在我也学会了做饭,期待着早点回家,也可以用我的情感和心意,做一顿能让母亲感受到浓浓情谊与香味的饭菜。我期待着守在母亲身旁,读一份家乡的《今日运河》,把身边的人和事一一读给她听。
  本报记者 孔令茹 整理
 金牌通讯员候选人4 
 金牌读者候选人5 
十年同行,情谊如故
征稿启事
订报15载,剪报百余册
  万艾东:济宁市公安局宣传处民警,从事宣传工作多年,曾获全省十佳业余记者,通过《今日运河》结识了很多记者、编辑朋友。
  在广大读者的关注下,齐鲁晚报·今日运河即将迎来10岁的生日,为感谢广大读者和通讯员多年来对本报的支持与厚爱,本报开评金牌读者、通讯员,同时发起“我和今日运河的故事”征文活动,您可以毛遂自荐或者推荐他人。评选及征稿结束后,我们将公布评选结果并颁发奖品及证书。 
报名方式: 
1、热线电话:2110110 
2、电子邮箱:yunhe2110110@126.com 
3、微信报名:添加今日运河官方微信“yunhe2110110” 
4、信件投稿:邮寄地址为,济宁市洸河路11号齐鲁晚报济宁记者站(请注明创刊10周年征文字样)。 
报名时请注明热心读者或通讯员,以及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工作单位、住址和推荐理由,报名截止日期:2015年3月10日。
  廉成玉:68岁,连续订阅《齐鲁晚报》15年,尤其喜爱文学,将报纸上刊登连载文学作品或栏目剪裁订装,保存了百余册供朋友、邻居取阅。
  从最初接触新闻报道,到全省十佳业余记者,《今日运河》始终与我如影相随。从事公安法制宣传十余年,我也目睹了《今日运河》的起步和成熟。许多的故事,许多的收获和感慨,一直萦绕于我心头,给我以温暖和激励。 
  通过《今日运河》,我结识了许多与我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记者、编辑朋友,为了正义、为了民生鼓与呼,对工作和生活都一样心存追求与期待。 
  十年间,与他们同行,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巷陌、通衢,经常出现在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及治安灾害事故第一现场;为他们感动,他们经常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深入一线现场,与侦查民警在一起摸爬滚打,同甘共苦,了解掌握真实情况,采写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弘扬了社会的主流和正气,激励了广大公安民警的干劲和斗志。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一切都会留下印痕。一茬茬记者、编辑朋友对我的关爱和扶持,促进我对公安宣传工作一直努力和坚守。翻开一页页的报纸,嗅着绽放心中的油墨香,我找到了我的快乐之源,找到了我永远不变的追求。 
  相伴至今,我倍感欣慰,也为之自豪。《今日运河》拥有着最优秀的报业管理模式和最年轻的人才队伍,拥有传统媒体改革创新、自我改变的实践积淀和成功经验,以其紧跟时代、关注民生的清新风格,迅速赢得读者喜爱,成为济宁人民最贴心的朋友。在物欲横流、媒体发达的今天,他们坚守自己的理想,将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融入每一份报纸的字里行间。
  十年泛舟,四季花开。希望《今日运河》保持10年来的青春锐气,越来越锐利且有深度,在新媒体时代有着更多探索和更高的创新。 
  本报记者 孔令茹 整理
  本报济宁12月2日讯(记者 孔令茹) 廉成玉家住关帝庙小区,是个铁杆报纸迷、文学迷。订报15年,他把报纸剪订成册,现在已保存了100多册,朋友和邻居们常来他家里取阅。
  “我当过大队书记,也当过小学老师,最后在喻屯做新闻宣传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廉成玉说,他出生在南阳湖西畔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爱好文学的他对文字创作情有独钟,当初订报纸也是因为热爱文学,他最喜欢的一个板块就是《青未了》。 
  《青未了》经常刊登长篇文学作品,有时需要好几个月才能登完,廉成玉每期必看,还会将每篇连载内容小心翼翼地剪下来,按顺序排好,再装订成册。除此之外,廉成玉还很关注一些深度报道,也会把报道按照发表顺序逐一装订。
  “这一本装订成册用了两三个月,这样也是一本简装的小说了,晚辈们可喜欢了。”廉成玉说,他对文学的热爱影响着孩子们,儿子和孙子都很喜欢写作,剪订成册后的小说他们总是第一个读者。 
  周围的朋友、邻居们都知道他有剪报习惯,有事没事总爱到他家里转转,小巧的装订本很受他们喜欢。“我们这代人对报纸有着特殊的感情,铅字的文学作品读起来总感觉别有韵味。”廉成玉说,最近这两年孩子们给他买了电脑和打印机,也慢慢学会了打字和上网,但剪报这个习惯始终没放下。
  因为每日坚持读报,廉成玉熟知怎样的事件才是新闻线索,遇到合适的线索总是第一时间拨打《今日运河》的热线电话,看到自己提供的线索登上报纸,并最后得到满意的答复,廉成玉特别自豪。
  热爱读报、剪报还让廉成玉学到很多文学写作技巧,受其启发,廉成玉还写出了一本36万字的乡村记忆小说,能完成一部自己的文学作品,这是廉成玉晚年生活中最自豪的一件事。
  本报记者 孔令茹 整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