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黎谈《四十九日·祭》:
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2014年1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正在热播,该剧由张黎执导,张嘉译、宋佳、胡歌、黄志忠等主演。《四十九日·祭》以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描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那段不堪回首的灾难。12月4日,张黎导演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采访中,他反复强调一句话:“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本报记者 倪自放     

  齐鲁晚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剧很多,为何还要选择这一题材?
  张黎:在我看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剧不是很多,而是太少,全世界关于纪念犹太人大屠杀的影视剧现在还有很多人在拍,跟他们相比,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我很喜欢电影《利迪策大屠杀》,讲的是二战期间纳粹对一个有四百多人的小村庄的屠戮。让我最有感触的是,直到如今,很多捷克人还是会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利迪策”,以纪念当年的死难者。反观我们国家的年轻人,都知道有南京大屠杀这回事,但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多人并不明白,这种意识的欠缺很让人心痛。就在今年,纪念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就要来了,我很高兴。对于已经发生的惨案,我们可以宽恕,但历史绝不容许忘却,这也是我拍摄这部作品的态度。
  齐鲁晚报: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样沉重的题材,《四十九日·祭》在拍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张黎:当我们不断地挖掘历史、接近历史的时候,心理压力无疑是最大的。就像张纯如在完成《南京大屠杀》后难以承受史实的创痛而选择自杀,罗曼波兰斯基70岁才首次碰触犹太人大屠杀题材、拍出《钢琴师》。当大量史实扑面而来的时候,人类最丑陋的一面暴露无遗。太多太多惨剧让人不忍直视,太多太多的牺牲和救赎让人感动,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同时也更让我明白一点,就像巴尔扎克所说的,“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齐鲁晚报:与电影版相比,《四十九日·祭》有没有什么优势,优势在哪里?
  张黎:我很欣赏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电视剧的优势就是篇幅。因为篇幅更长,所以我们拥有更大的空间去塑造人物、丰富人物关系。人物“立”起来以后,事件的发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这有助于让整个故事显得更真实、合理、震撼。
  齐鲁晚报:严歌苓的作品往往是从女性视角书写,《四十九日·祭》是不是一部女性视角的作品?
  张黎:原作将书娟作为整个事件的目击者,以她的视角审视了这场灾难,但《四十九日·祭》的视角不再局限于书娟这个人物。妓女、女学生、教堂神职人员、戴涛等坚持抗战的军人,以及日本人,还有安全区的拉贝、魏特琳女士等,从多视角还原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所以,与其说是“女性视角”,不如说是“平民视角”。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