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被称作“大衣控”不是一天两天了,趁周末收拾衣帽间,索性一“控”到底,把今冬整装待发的14件各色大衣一挂排开,拍个全家福发在朋友圈里,自己则昂首叉腰站在衣橱前,视线从每件衣服上逡巡而过,像个将军一样,志得意满地打量着麾下的14员虎将。
  为什么你总能买到好看的大衣?——一位女友特意开小窗在微信里向我发问。
  答案很简单啊:好衣服,必须是亲自试出来的。我亲手触摸到它的质地,亲眼看到它真实的颜色,亲身感受到它与自己的契合度,再加上身边一般都会有“参谋”严加把关,因此,付款的那一刻,我就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它是适合我的,至少,不会让自己偏离品位太远。
  就拿这14件大衣来说,没有一件是从网上淘来的,也没有很名贵的大牌,有的已经为我“服役”超过5年,但我仍然可以清楚地回忆起我是从哪儿、以及和谁一起把它们领回家的。
  比如那件“飞鸟与新酒”的草绿色阔摆大衣,是前年冬天和老公逛商场时,被他眼明手快从电梯口降价处理区一把拎出来的,当时还嗤笑他居然敢给老婆挑处理货,况且颜色还那么“村”,可禁不住撺掇往身上一比量,在镜子前转个圈,立马心花怒放,以四折后六百多的价格招致麾下,至今稳居本人冬装第一梯队。同事第二天杀将过去,被告知此款售罄,悻悻铩羽而归。
  虽不是龟毛处女座,但在置装方面,我一直遵循一条自己的原则:最好不要让身上超过50%的面积被淘宝范儿占据,越是占身体比例大的衣服,越要经得起挑剔,这也是为什么我只在专柜买大衣的缘故。区别于流水线上开足马力生产的“爆款”,那些在设计、面料、裁剪方面都经过了品牌的严格把关,每个码数只有寥寥几件,而且最好带着些许温情的回忆……这样的衣服对我而言才更有价值,买来后才不会随意弃之不穿,沦为鸡肋。
  好友里有位网购狂人,自称“常在网上走,从来不湿鞋”,身上的衣服有一些看上去确实与专柜款无异,退货率也比别人低,她的秘诀是:几乎没事就去网店闲逛,看熟悉的店铺有没有上新、购物车里的东西有没有降价;相中的东西,要货比三家,如果卖家的信誉高,要看是不是刷出来的,看动态评价和行业均值;如果评价好,要看买家是不是托,看完好评看差评,看完差评看追评,下单时还要跟客服探讨码数是不是准确,会不会有色差……听她面授完机宜,我这个网购生涯超过八年的老人也差点吐血当场:如果每买一件衣服都要像看报表排地雷一样“过筛”,消费购物的乐趣何在?
  不是吗?如果所有的衣服都是从网上淘的,那你便失去了很多乐趣:跟家人朋友周末逛街的乐趣,抱一堆衣服走马灯似地进出商场换衣间的乐趣,甚至听专柜小姐说“哎呀,我们家这件衣服你穿太美啦”这种恭维话的乐趣……如果衣服好看折扣也合适的话,穿起来就走,第二天就可以靓丽出镜啦,哪来那么多权衡比较那么多惴惴不安那么多望眼欲穿?对于我这种嫌麻烦怕折腾的金牛座来说,与其守在电脑前,不如守在家人身边,那些比价格看评价的工夫,我倒宁愿用来做一顿美餐或是看一集韩剧。
  至于双11,更是唯恐避之不及,对赶大集般闹哄哄的场合不感冒是一方面,我不认为自己有十足的好运能秒杀到特价商品,有那么精明能提防商家先涨后降的猫腻,有火眼金睛能分辨地摊货还是专柜货;我更不觉得为了便宜几十块钱值得你巴巴盯在网上,你把大把的时间、精力、金钱都贡献给马云,但你知道马云自己从来不网购吗?省下时间努力赚钱或者享受生活就好,为什么一定要做网奴呢?
  消费者不是上帝吗?那就理所应当要把指挥棒握在自己手里,自己掌控消费的节奏,需要什么买什么,何时需要何时买,而不是听别人吆喝一嗓说,过两天有个大集,东西便宜,然后一拥而上,把那些打折的廉价货像买白菜一样往购物车划拉……说句尖酸刻薄的话,那跟超市里老头老太排队抢鸡蛋的行为有什么差别?你觉得用这种方式来买一件本该彰显自己品位的衣服真的好吗?凑热闹、捡便宜,盲目扎堆,这些本就是中国人的通病,可眼睁睁地瞧着这种通病从大妈大婶蔓延到年轻一族身上,大家嘻嘻哈哈地晒着网上淘来的那些可有可无的货色,还是觉得有些怪怪的。
  双11走了还有双12,圣诞大促走了还有元旦钜惠……与其一波又一波地被人牵着鼻子,控制着钱袋子,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买自己真正值得拥有的东西;与其眼睛盯着网页上美若天仙的模特,不如面对商场试衣镜里最真实的自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