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明代李家百年荣耀的墓地,如今只剩石碑和牌坊
李孝先墓:总被风吹雨打去
2014年1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原来规模宏大的李孝先墓如今所剩的牌坊。
  李孝先墓的石碑。
  残存的碑刻散落在田间地头。
   本报记者 陈伟     
  在长清区凤凰山下,有一座墓,主人是李孝先,因为其儿子一生清廉,死后被当时的明朝廷“赠”为六品官。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墓修建得十分华贵,承载着李家百年兴盛。但是随着时间流逝,40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墓地已经不复存在,仅剩残存的石碑和石牌坊了,颇让人痛心。

李孝先墓深藏凤凰山沟谷中
  长清区丹凤小区东南方向,有两座山峰对峙,形如马鞍,俗称“鞍子山”,有人误认为春秋时期的齐晋“鞍”之战即发生于此。但是据史料记载,“鞍”之战是春秋四大战役之一,发生于公元前589年,双方对垒的主帅是晋卿卻克和齐顷公。齐顷公先得小胜以致轻敌,后大败,被晋军追赶围着“华不注”山跑了三圈,和属下换了衣服才得以脱身。
  根据专家考证,上述战役中的“鞍”即济南市北的北马鞍山,“华不注”即黄河边的华山。且此地古时沟谷纵横,是无法展开车战的。鞍子山之东有小岭相连,顶有一小山头,当地人称为“凤凰山”,李孝先墓便居于山下的沟谷中。
  凤凰山下的山北口有一座龙王庙,四方、石砌、拱门、攒尖,内空空如也。此庙到底建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当地人称为“后悔庙”。据传,古时城东之人到城里打官司,走到此处看到龙王庙总会后悔,因为“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于是会长叹一声给龙王爷磕上几个头便调头返回了。龙王庙南有路,沿路南行,便到了李孝先墓之所在。

因其子一生清廉被“赠”六品官
  据凤凰山下上了年纪的老人讲,李孝先是城南丈八佛李庄人,此山谷属李家所有。中国讲究落叶归根,尽管他后来富贵一生,但是死后仍归葬于此。
  李孝先是明嘉靖间人,以其子李兴善而富贵,死后赠刑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及四川按察司佥事。
  据了解,“封赠”制是封建君王对臣子及其家人的一种特有褒奖,七品以上皆可有封,品级越高,受封的辈分越远,如一品官可封三代,五品以下封一代。封官员本人曰“授”,封官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妻室曰“封”,封死者曰“赠”。五品以上官员受封用“诰封之宝”,五品以下用“敕封之宝”。
  李孝先之子李兴善是明嘉靖间进士,初仕宁津、山西洪洞等地,后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进阶中宪大夫(正四品),并在家乡建敕诰重光坊、甲科济美坊。兴善为官清廉,归田后“室庐荒变,值秋雨滂沱,撤卧席障之”,一个朝廷的正四品官到如此地步,其清廉可见一斑。
  其父李孝先亡故时,可能由于李兴善的官阶在五品之下,所以朝廷只赠了一个六品官的称号,所以其碑上用了“敕封之宝”。
  李孝先的爷爷更是鼎鼎大名,在当时被称为“铁御史”的李纲。李纲是明景泰间科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死后破格祀乡贤。《明史》记载,其为官刚正,直言敢谏,铁面无私,在任上弹劾赃官无数,死后箱笼中只有图书和敝衣,皇帝赐字“清正忠勤,勋业茂著”。
  李纲之父为李琮,仕至朔州判官,封赠山西道监察御史,赠太仆寺少卿。李纲之子李惯,仕至河南按察司照磨。李兴善是李纲的三世孙,那么李孝先则是李纲的二世孙。自宣德间李琮入仕至李兴善李家兴盛了一百余年。

损毁严重,只剩残存石碑和牌坊
  李孝先墓坐西面东,中轴正对凤凰山顶的山头,山谷作椅状,两边山势的起伏极为对称。山谷隔河与山东艺术学院之谷团团相抱,河水在此又作“S”形,两山谷及一河组成了太极图。但是如今数百年已过,原来规模宏大的墓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残留的石牌坊和石碑了。
  石牌坊为四柱三间式,约有一半已没入土中,横梁为二龙戏珠式,风格古朴,雕刻精美,上刻“诰赠奉政大夫四川按察司佥事之坊”,二长立柱上有对联曰“鼎养歉终违风木之怀未已;纶章欣冉锡恩光之被无穷”。
  据了解,奉政大夫是五品官,李孝先去世时只赠六品,后随着儿子的升迁又累赠为五品官,这说明此坊是后建的。按明制五品官的墓前还应有石马、石羊、望柱等。当地人说十年前石马还在,可现在仅剩一堆荒草了。一个百年的望族,在历史中如云烟一抹,这些留存的承载记忆和历史的碑坊,只历经400年风雨便近于消失了。

古碑承载历史记忆,一旦被毁难以修复
  济南市的文物爱好者一直在考察散落在济南民间的石刻文物,但考察的结果却不容乐观:大气环境在恶化,空气中酸性物质增多,古碑刻日夜不停地被腐蚀、被风化;而比起自然消磨来,人为的破坏更加严重,每一块古碑被偷盗、被损坏,都让人扼腕叹息。
  “每一方碑刻,上边的文字记录的是历史,碑本身因年代久远,也成了历史,如果不加以妥善保护,没了就真没了,消亡的可不只是一块刻字的石头,而是一段历史。”一位文物爱好者说。
  对济南碑刻颇有研究的网友“老残”在自己的博客中曾写道:很多碑刻在没有任何内容辑录的情况下就销声匿迹了,这对还原济南历史文化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痛心的事情。
  数量庞大的碑刻中,能被博物馆精心收藏或在景区由专人用心保管的名碑只占少数,更多的是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沉寂在荒山古庙;或废弃、或断裂的普普通通的古碑。
  这些碑刻主题丰富,有的为修庙而立,有的为打井而竖,还有宗教祭祀碑、功德碑、贞节碑、墓志铭等等,不一而足。
  “但这些古碑的保存现状堪忧,不容乐观,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否则只能让后人忘记历史。”上述文物爱好者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