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国家宪法日”济宁中院举行开放日活动
邀市民“零距离”体验法官工作
2014年1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市民参观少审庭。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现场花絮 
每天审执结案件达37件
  参观结束后,代表们在会议室进行座谈,当听到济宁中院1至11月份,共受理各类案件13858件,审执结12802件时,代表们都感到很吃惊,用笔在纸上画着计算。 
  “1至11月份,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74920件,审执结60085件,诉讼标的额90.17亿元。其中中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3858件,审执结12802件,诉讼标的额46.67亿元。”张勇介绍,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市法院立足审判、转变作风、提高效能,司法公开、提升公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发展进步。 
  听完院长的介绍,代表们拿着笔在纸上计算,1到11月份中院日均审执结37件。“全市7万多件案件,仅中院就有1万多个案件,法官们的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班博感慨,这次开放日让她对法院工作了解的更细致,感受到了科技办案的力量。 

市民提建议当场得回复
  本报济宁12月4日讯(记者 姬生辉 路帅 通讯员 屈庆东) 12月4日是首个“国家宪法日”。为让市民了解法院工作,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举办了“法院开放日”活动,邀请各界人士“零距离”见证法官工作。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4日下午2时30分,济宁中院大厅,法官集体宣誓仪式正在进行。现场没鲜花,也没红毯,只有4名法警擎着国旗,仪式简朴而庄严。法官们身着审判制服,面向国旗,向宪法作出郑重承诺。“见证法官集体宣誓,听着心里很感动。”一旁的市政协常委班博感慨地说。 
  在第十八审判庭,市民代表们安静走入法庭,立刻被庄严的庭审气氛震撼了。这里正在审理一起涉黑案件。18名犯罪嫌疑人分两排坐在被告席上,公诉机关、被告辩护律师分列两排,台上三名法官正在听律师辩护。而在少审庭的圆桌审判室,代表们则体会到了庭审法官对未成年人的呵护和关怀。“圆桌审判,可消除未成年人的恐惧心理,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同时还要求家长或老师在场……”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中,几位女性代表听得很认真。 
  “今天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济宁中院在这一年里,强力推行司法公开,全市法院共公布裁判文书20943份,其中中院公布裁判文书6587份,并将公开贯穿于立案、庭审、听证、裁判文书各个环节,力争让每一位公民都能感受到司法公正。”济宁中院院长张勇说。 

  “中院受理银行案件的标的额能不能提高点?”“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法院去银行查封账号能不能做的细致点?”“案件审理完毕,能不能有回访制度?”……在座谈会现场,代表们纷纷提出意见,而法院领导也当场做出回答,并记录在案。
  来自银行系统的代表王敏首先发言。她坦言,济宁有30多家银行机构,去法院立案时都需要排队,如中院受理银行案件的标的额能够提高,就可将压力分流,也有利于案件审理和财产保全。听完王敏的建议,中院有关负责人马上作出回复,称以前标的额是省高院统一制定的,但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标的额提升幅度将很大。
  现场有代表提出能否加强案件回访制度,这名负责人点了点头,表示赞同。“这个工作我们一直在做,在立案时,原告被告都会收到回访单,案件审结完毕后,可将意见寄回法院。”
 本报记者 姬生辉 路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