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热线冷了人心热了
2014年12月0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供暖季开始半个多月了,相比于往年层出不穷的供暖投诉问题,今天的供暖工作似乎更得人心了,本报“莹莹问暖”热线投诉量比去年减少了一半左右。供暖投诉数量的下降,并不代表没有供暖方面的问题,但却实实在在说明了,在城市供暖质量上的确是在进步着的。供暖是德州冬天的民生大事,为了让涓涓暖流惠及千万家庭,相关部门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所以有这样的进步也就在情理之中。
每年冬天,供暖牵动着每个市民的神经,成为城市生活的高频话题。你家暖气热不热?这几乎成了街邻之间的见面问候语。人人都希望有个温暖的家,可未必每家每户都能享受到温度达标的暖流,于是每年的供暖投诉都不可避免。且不说城市供暖属于公用事业,单从本质上看,“热”是需要掏钱购买的是市场商品,假若三四千元的“高贵”代价换不来一冬的温暖,反而招致一通堵心和生气,作为买家的市民自然不买账。如何让市民不再望暖兴叹,供热部门实现和谐供暖,这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今年供暖季开始至今,本报的供暖热线并未像往年一样火爆,大多数市民投诉的问题都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供暖问题在今年彻底解决了,但至少说明了供暖部门的服务在提升,城市社区的供暖质量在进步。今年供暖服务升级到了“2.0版本”,检修工一天16个小时串门忙不停,管网末端及供热效果不好的小区设立测温点,随时依据温度变化进行调节,还成立“入户服务维修队”,对用户室内、楼道内等不属于公司职责范围内的供热问题上门服务进行维修。民生无小事的理念记在心里,供暖服务的工作做到了实处,暖流也就汇入千家万户,流到百姓心头。
当然,城市生活离不开的不止是供暖,供电、供气、供水等公共服务职能一项都不能大意,一刻都不能马虎,唯有将公共服务的心弦儿绷得紧紧的,把各项便民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服务更加人性化、更有人情味,才能让市民主动为之点赞。
医联体模式好事要办好
“首诊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据报道,医联体这一模式被搬上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医院专家定期到乡镇卫生院轮流坐诊,实现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流动,还将实现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对于身边没有大医院的社区居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但这一模式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是否值得推广,还要看其最终是否真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当前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据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成立医联体后,辖区内医疗资源将逐步实现共享,重点专科将对口扶持,基层医疗人员也将统一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水平。如若真是如此,那这一定是一个好模式,值得被推广。
可是,就一些早期实行医联体的地区经验来看,通过医联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还是不容乐观。这一模式的最大亮点莫过于社区与大医院的专家帮扶、双向转诊对接,但由于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有限,在实施过程中,患者宁愿在大医院“挤着”,也不情愿转诊到基层医院。出于利益考虑,医院让“优质”患者转诊基层也是不情不愿。这些都成为制约医联体发展的因素。
这样看来,要让医联体真正发挥其作用,叫好又叫座,除了医联体内部改革,还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有益于其运行的政策外部推进。老百姓选择到大医院看病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担忧,这就需要先把社区建设好,提升社区医院的能力。此外,医联体各成员医院的利益如何分配也必须在考虑范围内,真正形成共赢的机制。而这些,都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检验任何一项改革好坏,不在于其口号喊得多好多响亮,而在于其能否接受时间的考验,是否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医疗这个民生问题来说,无论什么形式,最终目的都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只要达此目的,就是可吸取经验的好模式,医联体模式也不例外。
精彩微博
我们分手吧
@法制晚报
郑州一名二年级小学生作文《雾霾,我们分手吧》火了!“雾霾,我觉得我们不合适,因为我们需要蓝蓝的天空,洁白如雪的白云,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所以,请让我们分手吧!”留住蓝天!为自己,为孩子!
股市疯涨
@东方财富赢家
阎王说要用股市疯涨提振(掩盖)实体经济下滑造成的信心崩溃!于是乎,各路小鬼一个个屁颠屁颠的来添柴火了!但是,油锅滚开之后,将要煮的是谁呢???
有钱任性
@文武中国
今天衣服穿少了,下班的时候好冷,看见一店铺门口悬挂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羽绒服25元,呢大衣20元,童装一律10元”,毫不犹豫掏50元,随便拿了两件羽绒服转身就走(有钱就是任性),店主拿着扫帚边追边喊:“这是干洗店,你快给我回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