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报道孤儿刘雨鑫引社会关注——
老人送来钱物 不肯留下姓名
2014年1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新泰12月4日讯(实习记者 邢豪) 11月26日,本报刊登七岁孤儿刘雨鑫做饭等奶奶干活回家的消息,让新泰一位70岁老党员一直挂在心上。12月2日,老人来到刘雨鑫家为她送去衣物与钱财,不留姓名就走了。老人曾多次关注本报报道的贫困儿童,为他们送去钱和衣物。
  “当时我们只是从报纸上看到孩子住在岳家庄乡西堂峪村,但是具体在哪也没去过。”70岁老党员慕慈(化名)说,他们边走边打听,才找到刘雨鑫家。他把孙子的衣服挑了不少拿了过去,外甥女的书也拿了过来,临走还给了孩子100元钱。
  “去的时候,老人特地复印了好几份关于贫困孩子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报道,他告诉孩子,你现在才上一年级,不一定能看懂,等大点的时候看看,并嘱咐孩子好好学习。”老人的朋友尹先生说。
  “当时我希望老人能留下个姓名或者地址,我不能报答他,就让孙子长大了报答他,但老人不留下名字,连他姓啥也没有说。”刘雨鑫的奶奶张夫美感激地说,看到孩子穿得单薄,老人把身上的马甲脱了下来给孩子穿上,还把自己的帽子给孩子带上。和孩子说了些话,就匆匆走了,连口水也没喝。“老人家年纪那么大了,还把衣服给孩子了,真怕他冻着。”张夫美担心地说,自己也不会说啥,希望老人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
  记者跟老人聊天时,老人突然想起来给孩子拿去的鞋子不合脚,马上给岳家庄乡的朋友打了电话,托朋友买一双鞋给孩子送去。“孩子特别懂事,当时鞋子不合适,有大有小。孩子就说小鞋子等叔叔有了娃给娃娃穿,大的可以给奶奶穿。”老人回忆说。
  “我和慕慈认识有30多年了,他为人一直仁慈恻隐,非常乐于帮助他人,见人说难,如己有难。”慕慈的一位老朋友说,慕慈一直关注着新泰市的贫困儿童,每次看到报纸的有关报道都会将报纸剪下收藏起来。
  他做的这些事就只有几个非常好的朋友知道,同事、家人都不知道。汶川地震时,慕慈正巧生病住院。他拔下针管后,取出2000多元送到组织部,当时这些钱是他一个月的工资,银行卡里只留下了84元。后来慕慈又从齐鲁晚报上看到高雪的报道,为她送去了衣物和500元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