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莱芜分到16个网格里去”
莱芜建成全省首个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文/片本报记者陈静
2014年1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9月份,莱芜在全省率先实施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把全市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进行环境空气网格化布点,网格大小为16.5km*16.5km,共划分为16个网格。加强对各区环境质量的监督考核,莱芜市环保局在各区、重点乡镇、重点企业、工业园区建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在各流域水质跨界断面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目前,莱芜市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1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全市划分为16个网格,
实时监测水质、空气质量

  为了更加科学的设立环境监测点位,莱芜把全市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进行网格化布点,网格大小为16.5km*16.5km,共划分16个网格,从而以最少的监测点位,取得最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
  据了解,网格化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基建和设备一次性投资2300万元,每年运营费用约400万元,莱芜市环保局积极向省厅争取资金,获得省厅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除省补助外,根据建设自动监测站点所需费用,市、区按1:1的比例共同承担,及时足额配套了资金,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莱芜市环境监测站监控中心韩红卫主任告诉记者,为了以最少的监测点位,取得最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以占莱芜市大气污染负荷85%以上的网格为基础设立监测点位,完善一级网格环境空气监测网络。“除了在常年上风向设置莱芜市背景监测点位外,每个网格内设置一个监测点位,大型重点企业和厂区区域较大的企业单独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设立监测站点。”目前,共设置11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在各区河流出境断面设立了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随后,记者跟随莱芜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来到了汇河雪野水质自动监测站,“这是监测高锰酸盐指数分析单元,最近一次监测是2.80mg/l,目前汇河水质达到了二类水质标准。”韩主任指着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说,汇河中有个浮箱式自动取样器,监测的水质就是通过它来进行采集的。水质监测系统分为取样系统、分析系统、数据上传系统,分析出的数据将会上传到莱芜市环境监测站监控中心,市环保局每旬根据监测数据对各区环境质量进行排名。
网格化咋管理?
生态补偿、“河长制”……

  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权责清晰、便于监管、利于处置”的原则,建立环保监管四级网格。明确了各级网格的实施主体、牵头人及工作职责,在3个功能区成立了环保分局,在9个片区成立了执法大队,健全完善了环保网格化管理体系。针对环境空气质量建立了生态补偿制度,对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的区,由市政府进行奖励,对环境质量出现恶化的区,由各区向市财政缴纳补偿资金。对大汶河、瀛汶河、方下河、嘶马河、辛庄河、颜庄河、孝义河7条主要河流实行“河长制”。
  记者了解到,莱芜对各级政府环境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年度实绩考核,对工作实绩突出,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网格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对管理薄弱,环境问题久拖不决,环境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的网格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履行环保监管职责不到位的,依法追究责任。
  “8月份,由高新区环保局牵头组织了仁和无纺布搬迁,现在日昇国际环境监测站点的各项指标都很平稳。”记者了解到,目前日昇国际监测点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分别比仁和无纺布搬迁前下降34.3%、54.4%、22.7%、20.2%。
  在莱芜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控网雪野监测子站中,记者了解到,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共有四个监测项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监测的数据实时上传,监控中心收到数据以后,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数据异常,会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再进行统一处理。“目前PM10、PM2.5是全市首要的污染物,是下一步环境治理的重要项目。”韩主任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