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方业用过的笔记本有厚厚的一摞。 本报记者 刘光斌 摄
本报记者 刘光斌
晚上7点,魏方业骑着自行车来到周村千佛寺前的淦河桥头,向人们讲解法律知识、国家政策,这个习惯他已坚持22年。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魏方业说,宪法约束的更多是政府机关行为,下一步他也会把普法重点转向宪法。
200个笔记本 记录法律知识
1992年,魏方业从周村区人大常委会法制信访工作室主任岗位退休。时间充裕,魏方业在收发报纸之余,大量阅读各类报纸,从党政机关报到大众生活报无所不读,他也因此比一般人有了更为广博的见识。
“当时千佛阁前的淦河桥附近还不像现在这样繁华,平时饭后或者黄昏,一批退休的老干部和工人便习惯在桥头晒太阳、闲聊,我也是常客。”只要是闲聊,必然会讲到国家大事,而读报较多的魏方业变成了众人交谈的核心。“到了1993年,我在大家的建议下,开始自己汇编新闻,给大家读报普法。”从此,每天晚上7点,魏方业准时出现在淦河桥头,为市民讲法律知识、国家方针。
魏方业播报的内容从国家方针政策,到各类案件、法律常识都有。不过,他最受人喜爱的还是普法。魏方业因为经常到镇办、学校做法制报告,被人亲切的称呼做“魏普法”。
如今,他为积累素材用过的笔记本已近200个,近年来由于精力不够,他开始采用剪报的形式准备当晚的节目内容。
以后着重讲宪法知识
为了做好每天的普法,同时也将精彩的案例和法律常识传递给听众。魏方业的准备工作可谓兢兢业业。如今已经78周岁的他头发已花白,当他每天花在读报、汇编上的时间仍然在7、8个小时以上。
他的汇编习惯基本固定,首先从齐鲁晚报开始。“因为这一份报纸就可以包括国家、山东和淄博这三个层面的新闻,可以做一个大纲。然后就是党报,关注一下政府方面的举措。”他在读过的每份报纸上勾勾画画,将自以为有价值的新闻标出来,作为当天的读报素材。
魏方业还记得他的一个听众向他咨询婚姻困惑。“当时他们虽然结婚多年,感情也不错,但是两人因为儿子房产问题闹别扭。”原来这个父亲一直不中意儿媳,虽然名下有一处房产,但不肯划给儿子。魏方业则试着让咨询者平心静气,并给他讲了很多法理知识。最终,这个老父亲决定送给儿子一套房产,而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也得到保全。
4日是首个“国家宪法日”,魏方业仔细读了当天各家报纸的评论,研究了中央到地方的方针政策延伸。做好勾画之后,他准备从大处着手,先为自己的听众讲一下国家宪法日的意义。“以前我们讲遵守法律,似乎更多地是指要让老百姓遵守,现在,我们着重讲政府机关来遵守法律。宪法的威严性,由此得到了维护。”魏方业下一步准备多普及一些宪法知识,让百姓对宪法多一些了解和认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