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条人命,到我们村就得管”
大娘们怀着淳朴善念帮助刘小芳,也影响了村里的年轻人
2014年12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5日,王奶奶(右一)和杨树青、周凤兰、王桂喜聊起刘小芳的病情。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三年前,身患重病连筷子都拿不起、被前夫遗弃在茌平县卢庄村的刘小芳,多亏十几位大娘轮流送饭、端屎倒尿伺候,才重获新生。这些大娘中最大的已83岁,大多不识字,但有着淳朴善念,相信善有善报。12月5日,记者在村里见到了八位大娘,她们说:“这是条人命,到了我们这个村,我们就得管。”

>本报记者 郭庆文
 轮流照顾,大娘们觉得理所应当
  “当时也没想太多,就觉得那是一条人命,帮忙是应该的。”12月5日中午,王桂喜大娘骑着三轮车到镇上小学接13岁的孙女和8岁的孙子回家吃饭,她家的小超市是大娘们聊天的地方。提及刘小芳,老人一方面为她有了依靠而开心,另一方面也担心她的病治不好,以后的日子会不好过。  
  今年65岁的王桂喜和72岁的付桂英是最早帮助刘小芳的。2011年底,没人管的刘小芳处于最绝望的时刻,生活不能自理,手脚没有力气,连穿衣、吃饭、上厕所都成了难事。两位老人住得离她最近,害怕她发生意外,过去看她。
  “吃喝拉撒睡都在屋里,没人给倒屎尿,屋里不像住人的地方。”看到这个情况后,两位老人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王桂喜把盆子端到了厕所,看到里面已经长蛆了,一阵干呕,假牙都掉到了地上。
  随后,两位老人打扫了房间,给刘小芳换洗衣服,用热水为她擦洗身体,又喂她吃饭。 
  从此以后,刘小芳吃的都是两位老人送的饭。开始,两位老人怕村里人说闲话,也怕家人不理解,总是偷偷地送。
  后来,村民们知道了刘小芳的情况,每家包饺子、做包子都不忘给她送一份,关心她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没啥,到了这个村,就该我们管。”61岁的周凤兰说,当时就想,这闺女年纪轻轻的才三十来岁,还有高中文化,怎么能让她就这么死了?

 老人们自己出钱,还号召全村帮忙
  一直照顾刘小芳的有十几位大娘,除了卢庄村的付桂英、王桂喜、周凤兰、吴冬玲、杨桂英、杨树青、杨凤云、殳金云,还有郭谢村的李红芳、陈铺村的葛凤云、二刘村的毛桂英等。
  还有些大娘过来看刘小芳时只留下钱物,连姓名都没留。“三里村两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提了十几斤鸡蛋来看她,现在都不知人家叫啥。”付桂英说。 
  记者5日见到的八位大娘大都在60岁以上,王奶奶年纪最大,今年83岁,耳朵已经不好使了。她们大多数不识字,但都有个淳朴的念头,相信善有善报,做人不能亏良心。
  为了给刘小芳治病,老人们不仅自己出钱,还号召村民们帮忙。“我们年纪大了,钱都是儿女给的,也怕家里人埋怨。”一位大娘说,她悄悄把自己攒的钱拿了出来,没敢让孩子知道。
  二刘村的毛桂英今年72岁,三个子女对老人的善行很支持,“送包子时,儿媳妇还嘱咐我包好,别凉了。零花钱捐了,孩子们马上再给我。”老人还把女儿不穿的衣服、多余的被子送给刘小芳。 
  杨桂英今年70岁,她始终坚持人要行善,福荫后人。“这是做好事儿,我们支持。”王桂喜的儿媳妇说,有时候婆婆去接孩子,她也会把饭送到刘小芳屋里。
  乡亲们给刘小芳凑了两万多元,请来中医针灸,还送刘小芳去济南进行了两次治疗。
  杨凤云当时陪刘小芳去医院,第一次因为钱没带够,她打电话向儿子要了几千元救急。
 中医免费医治,刘小芳半年内或能自理
  “开始还能捧着干粮吃,拿着勺子、叉子也能慢慢吃饭,后来手上越来越没劲,吃到嘴里都难。”大娘们知道刘小芳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如果得不到对症治疗,她很可能会一辈子瘫痪在床上。
  12月5日中午,聊城老中医郝树旺大夫看到本报报道后打来电话想帮助刘小芳。郝大夫是齐鲁晚报“帮帮团”的爱心大使,是推拿整脊针灸理疗专家。
  下午3点多,刘小芳在丈夫宋连勇的陪同下来到聊城。通过仔细把脉,郝大夫确定她患的病是重症肌无力,病情已比较严重。
  郝大夫说,刘小芳有海鲜中毒的症状,很可能是吃了变质的海鲜。刘小芳也承认,在大连的时候因为海鲜便宜经常吃,有时候吃剩的也舍不得扔。
  “从2009年发病到现在已经5年了,当时没有及时看病,耽误了,只能慢慢调理。”郝大夫给她推拿按摩,针灸了脚部穴位,并教给宋连勇简单的推拿技巧,嘱咐每天给她按摩一到两次,还开了每天泡脚的中药。
  经过针灸后,刘小芳惊喜地发现,一向冰冷的双脚热了起来。
  郝大夫说,刘小芳的经历让他深受感动,给她治疗不收任何费用。只要坚持治疗锻炼,半年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穿衣吃饭应该没有问题。“要树立信心,这么多人帮你,以后一定能骑着自行车去上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