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故事逛了展览学了东西
策展人让你爱上博物馆
2014年12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去省博看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最近成了济南市民的一大热点,在开展的第一个周末就有3万人涌进省博观展。这让人想起去年十艺节期间,“欧美经典美术大展”在一个月的展期里创下了30万人的参观纪录。

  见习记者 刘雨涵      

展览变“活”了
  “第一个周末来了3.1万人,第二个周末只增不减,到了3.2万人。”博物馆工作人员这样介绍“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的受欢迎程度。一走进展厅,观众就能明显感到这个展览的与众不同:展览不再把展品陈列在展柜里,而是把非洲大草原原原本本地搬到了展厅里面,让观众看到了这些动物真正活在草原上是什么样。
  除了直观形象的立体展陈方式,“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对内容的深度解读更是让展览真正“立体”起来。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这个展览观众至少需要来三次。第一次参观时大部分观众都流连于那些栩栩如生的非洲野生动物标本,第二次再来的时候,就能在讲解员的介绍下进行深入了解。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的火爆,让人想起去年十艺节期间,山东博物馆引进达·芬奇、毕加索、雷诺·阿等大家作品举办的“欧美经典美术大展”,在一个月的展期里创下了30万人的参观纪录。

策展人让作品“起死回生”
  “展览不是像过去一样拿出作品挂一下就好,如果不进行阐释,作品就像一具尸体,是死的。”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杨卫认为,让作品“起死回生”这就是策展人存在的意义。颐和悦馆董事长、著名策展人刘彭生将策展人视为学术与工艺的综合体,具有传递作品的重要意义:“将展品有机地营造出艺术氛围,才能把好的作品通过艺术载体的形式,推广到社会当中。”
  山东博物馆今年举办的“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玉润东方——大汶口—龙山·良渚玉器文化展”、“启航——海上丝绸之路展”等精品展览,都收获了不错的反响。山东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正是因为这些精品展览经过了专业策划,才能与观众形成非常有针对性的交流。
会讲故事才能当好策展人
  上世纪60年代策展人在西方出现,中国第一批策展人则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虽然中国目前已经有范迪安、栗宪庭、周彦、费大为等具有影响力的策展大师,但杨卫认为,策展人在中国尚处于摸索阶段,优秀的策展人仍是难求。
  刘彭生认为策展最困难的部分在于跟艺术家的沟通:“一次展览就好比一场大戏,艺术家或作品是‘演员’,而‘导演’就是策展人,演员和导演之间本来就是难以沟通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在人文、地理、成长环境方面的差异,也让中间的衔接和配合很难进行。”
  在确保展览艺术水准和科学严谨性的前提下,能否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检验了策展人的真正水平。“如果不会讲故事,博物馆的东西就不会活过来。我们要学会用当代的话语来解释经典,能跟当代人的生活产生关系。策展人是讲故事的人,他们能教会观众从什么角度来看懂作品,给观众以接近作品的途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