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圣诞”背后的娱乐表达
2014年12月1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看到敲锣打鼓、发海报的圣诞老人,就如同看到在灵岩寺或故宫里的星巴克,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面对这样不中不西的文化景象,西方人看着不舒坦,国人看着也是非常纠结。国粹主义者更会大呼保护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软侵略,甚至会发起抵制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行动。按照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中式圣诞”这个怪胎,应该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产物。那么问题自然而来,“中式圣诞”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中式圣诞”?
圣诞节,有着深厚的宗教背景和历史文化土壤。但是,在我国,圣诞节只是一种狂欢。看电影、搞促销、大酬宾、大甩卖……确切来说,这是一种商业的狂欢。但是,除了商家的刻意炒作,我国民众对于圣诞节就真的无欲无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份“中式圣诞,你怎么看”的网络调查显示,有39.2%的人选择了“无论中式西式,开心就好”。也就是说,至少有1/3的国人是喜欢过圣诞节并且以此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的。
圣诞节,是一种娱乐表达。就如同2月14日“情人节”,也如同11月11日“光棍节”,更如同2013年1月4日这个“一生一世节”,圣诞节,或许只是国人娱乐一把的一个载体或是借口。当下而言,国人的生活压力不小,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城市人的恒产和恒心,很多年轻人都在默默无闻地奋斗着,织造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梦想。超快的生活节奏,需要让国人停下步伐来休息片刻,看一看路边的风景,完成几次心灵的沉淀。
西方节日的泛滥,其实证明了国人娱乐心态和休闲心态的回归。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这反映或者说代表了国人的一种休闲诉求——当下的城市生活,需要给人们放个大假。单位不放假,那就自己放假。而且,公共假期要安排得更加合理。前段时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放假通知,2013年,国人共有29天的公共假期,可是,细细一算,其实总共不过放了11天假。放假变成了“挪假”。“挪假”或许并非完全是错,前提是挪得要合理。
我们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都安排了假期,这似乎是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其实不然。这些假期虽然基本都在放假,但与休闲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却都与功利的“刺激消费”有关。至于传统习俗,政府部门更是不买账——假日里只有经济,又哪里有文化?对于公众而言,假日里只有拥挤和伤不起的休闲观,又哪能对传统节日感兴趣?
西方文化,或许并非太过强势,传统文化也未必太过脆弱。东西文化的整合与传统文化的固守,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心理作为基础。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建成所谓的“休闲社会”,假期体制不能还公众一个正常的娱乐心态,生活压力居高不下,物价、房价层层攀升,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建立健全,则公众就会以娱乐为借口,给自己多找几个娱乐假期。 (据中国青年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