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畅吟 翰墨抒怀
——韩波山水画作品解析
2014年12月1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韩波是一个富有才情和灵性的画家,2007年至2011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首届研究生班学习深造。韩波对大自然有着敏锐的捕捉力,对笔墨的运用与理解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所运用的笔墨厚重而不滞涩,灵动而不虚浮;在构图形式、笔墨处理等方面做了多元化、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虚实浓淡之中,既继承了中国画传统笔墨的韵味,又有着现代审美意识的体现;画面生动、率意,以线立骨,墨色交融间他总是能够用最合理的笔墨语言来表达所绘的主题。
韩波有着扎实的传统功力,造型能力突出,点与线的交错,墨与色的统筹,有序、生动、鲜活。在艺术本体上,强调了笔墨自身的表现性与对审美对象的现实关照,在挖掘山水意象时,自然地归纳了被内心情绪所涤染的心境,畅达通和,物我相融。
歌德言:“艺术家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宰”。大自然的美之所在,要通过艺术家的精细观察和心灵孕育才能摄取。谈到艺术创作,我认为灵性贯穿艺术创作过程的始终。因为就艺术创作而言,灵性意味着艺术家及其作品在情感、个性、才华、体验等诸方面有鲜明的特点。造化万物与自己的内心和灵魂相互融通。对于灵感的培养,主要是对生活体验的提炼、升华和艺术概括,并不着痕迹,也就是“雕琢归大朴”的自然天成。
韩波重视写生,但具体到创作时却并不囿于具体“实境”的牵绊,而是从具象形态延伸扩展开来,状物抒怀,把那种生活化的物象景致提炼为艺术化的存在。这就需要画家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贯通形神之法则,在似与不似之间,运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抒怀畅吟表现山水的内在美。
画家在构思语境的基础上,更重于对审美内涵进行取舍,表现主题的艺术深意,画面以虚实互补形成内在张力,在刚柔、张弛等多个方面深化意象主题。笔触或纤细,或粗重,或连绵,或洋洋洒洒,在攒动的笔触中,有了轻重缓急之分,因此画面也有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与律动美。那种或沉潜或起伏的笔墨线条在心绪的游走中充溢着盎然生机,不断投射出生命内心的体验。韩波正是强调了这种体验式的、“精神顿悟的”艺术诉求,他的作品也从当下千篇一律的创作模式中脱颖而出,呈现出自成一格的“韩家体式”。他的“体式”中法无定法,“遵法”则敢于担当,“破法”则入无人之境。点画之间,信马由缰,彰显自家体式。
结合传统文化背景来看,韩波的山水有一种“高古”意味。他对宋元山水的意态进行汲取与探索,诠释出一种古典韵致。他所描绘的“高古”既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摹古”,更不是刻意的“仿古”,是源于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的旨要时,更赋予了现代人的观念、趣味与认知倾向,做出了古代见之于现代的艺术探求,在二者的比较、归纳中,融古汇今,借古言今。这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继承性,对传统技法的借鉴与拓展;二是开放性,画面不囿于具体的山水形貌的表现,而是在捕捉山水精神时深化拓展了绘画语境空间,给人以空间的纵深感与时间上的连续性;三是创造性,在传承中关照现代,在现代中挖掘个性,形成真正富有内心感受的笔墨语言,创作时抒发着自我的真性情,只有把自我心智投注到这样的山水世界中,才会寻觅到那片精神世界的宽阔,通达畅意、神游八荒。
也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继承、开放与创造,韩波将传统笔墨语言注入新活力,赋予时代特色,呈现为一种极富文化底蕴又极具现代个性化的审美图式。讲求墨色造型由内而外塑造出的体积感与力量感,在整体上强调山水形象的立体感。在这种风貌中渐渐阐明了一种达观隽意、和谐清朗的文人情怀。 (文/满维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