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一天交警,回家一擤鼻子全是灰
半小时要打两百多个手势
2014年12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面对车流,本报记者袁鹏(右)感到压力很大。 本报通讯员 王帅 摄
     无论刮风下雨,路口总能看到交警的身影,他们,为城市的交通秩序默默奉献着,他们,也成了一道特殊的城市风景。为了近距离了解他们的工作,12日,记者来到市中区一交警岗,体验了交警的辛苦。
看似简单的手势,却有好几个分解动作
  12日,记者来到市中交警大队位于青檀路与文化路路口的岗亭,虽然当天天气晴朗,太阳光充足,但是风力较大,寒风吹到人脸上冰凉冰凉的。在岗亭里记者见到了交警部门为记者安排的“教练”满笑亩,在记者上岗之前,首先要经过满笑亩的训练。
  在交警岗亭附近的一处空地上,满笑亩开始向记者教授常用的交警手势。这时记者才意识到,原来经过路口时看到交警做的那些手势,看似动作简单,但是实际上一个手势有好几个分解动作,而且做起来要迅捷有力,否则看起来就会非常别扭。经过“教练”的各种修正和调整,记者的动作逐渐成型,可以准备“上岗”了。
  上路之前满笑亩告诉记者,岗亭交警的常规上班时间是早上7点到晚上7点,中午不休息。一个岗亭的民警交替上路执勤,一个班次半个小时,始终要保持路面上有人。之前的一名交警轮下来后,记者跟随满笑亩一起走上了路口。可刚到了位置记者就有些慌了,站在路口中心,四面八方的人全看着自己,一时有些慌张。红绿灯变化了,记者却不敢做第一个动作了。适应了一会后,跟着“教练”的口令,记者终于做出了第一个直行手势。看着滚滚车流按照自己的手势通行过去,颇有些激动。

指引路人避开坏井盖,反遭奚落
  “每一个灯要打两个方向的手势,一个班半小时下来,要做两百多个手势。”交流中满笑亩告诉记者,标准的手势就要做这么多,有时还要引导一些其他的车辆,站上路口也是根本停不下来。记者了解到他之前是一名军人,是退伍后加入交警队伍的,虽然交警工作很不容易,但是有军事训练的经历,所以干起来也没觉得太艰苦。
  路口西南角下一些管道出现了故障,维修工人挖开了问题区域的路面,正在修理管道。同时附近一个井盖也陷了进去,存在潜在危险。在记者的部分执勤时间里,一个任务就是指挥非机动车道上的自行车、电动车绕开问题地点,避免发生危险。
  体验中,一名骑电动车的中年女士经过路口,记者指挥她避开坏了的井盖。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井盖坏了,不情愿地绕开井盖。由于记者引导的路径上有一小摊水,她反过来向记者抱怨,说记者让她趟水了,然后迅速离开了路口。另一名女士经过同一处地点时,则向记者抱怨维修影响通行,显然她觉得挖坑的也是交警。
汽车尾气难闻,一擤鼻子全是灰
  12日下午2点多钟时,一辆洒水车经过路口,地面上有水后记者踩上去觉得更加冷了。实际上,为了准备这个体验活动,记者特别多穿了一双袜子,但站上路面刚十几分钟,脚部就明显感觉到冷了,特别是站在没有太阳光的区域时,冷得有些打哆嗦。除了脚,耳朵也是“取暖困难户”,小风一吹,耳朵最先变凉。一个班轮下来,回到岗亭赶紧捂住耳朵取暖。
  在路口站了一段时间后,记者体会到通常烧汽油的小轿车、面包车等车型尾气的味道是比较小的。而使用柴油发动机的公交车、货车等车型尾气味道特别大,一辆这样的车经过,路口的味道好长时间才能散去。而据一线交警介绍,其实整治黄标车以来,这种情况也好了很多,冒黑烟的车现在越来越少了。
  下午5点多钟,路口的车逐渐多了起来,到了交通高峰期岗亭里的交警也不再轮休了,而是一起上路,疏导交通。满笑亩告诉记者,这个路口西边不远是四十一中,南边还有十五中的学生流,上下学时间这个路口交通压力很大。另外,上下学的时间,还会有交警到四十一中学校门口去疏导交通。
  夜幕已经完全落下时,记者也完成了对交警工作的体验。交警工作确实很辛苦,而且经常有一些委屈要承受,也希望大家多理解交警工作,共同维护好我们的交通秩序。回到家中,记者擤了擤鼻子,果然全是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