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的嫂子
2014年12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赵怀清
  每当看到嫂子和我的这张合影,诸多的往事便会涌向心头,总会想到对我恩重如山而又苦命一生的嫂子。她那慈祥的面容和勤劳的身影,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嫂子名叫孙端凤,出生在书香门第,知书达理,是一位标准的大家闺秀。嫂子出嫁时才16岁,我哥哥当时只有12岁。当时我还不满周岁,后来听说是用两顶花轿才把嫂子娶来的,这种气派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
  可是好景不长,结婚7年后,正读师范的哥哥英年早逝,年仅23岁的嫂子成了寡妇,从此失去了人生最起码的幸福,就像一只失群的孤雁,日夜落寞而凄凉。
  哥哥的死虽然给了嫂子沉重的打击,但是她并没有因此倒下,因为他们还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这是她唯一的安慰,也是全部的精神寄托。可是,第二年,我那个决定嫂子一生命运的小侄子也死了,嫂子的精神全崩溃了,终于大病一场。病愈之后,嫂子的身子瘦了,精神也不如以前了。从那时起,嫂子又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同时,嫂子也成了家里的主心骨,因为父亲经受不住痛失爱子和爱孙的打击,得了精神分裂症,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嫂子的身上。
  嫂子为我付出了她的全部人生。记得在我12岁时,家乡闹灾荒,夏天少雨,秋季作物绝产,家家缺粮。为了有计划地分配那点儿粮食,每顿饭都是称着糊涂面下锅。为了照顾我,嫂子每顿饭都会单独煮上一个小锅饼让我吃,并且说:“你吃了吧,小孩儿挨饿长不出好小伙儿来,大人少吃一点儿不要紧。”当时我没挨饿,可嫂子饿得面黄肌瘦。
  1953年我考上了济宁一中,到了冬天下雪时,嫂子怕我受冻,踏着积雪步行60里,到学校给我送棉袄。到了学校,嫂子那两只小脚已经冻僵了,但她不顾自己寒冷,马上把带来的棉袄披到我身上。这一桩桩一幕幕的往事,我永远不会忘记。
  父母去世后,家里就剩下了嫂子和我的妻子,妯娌俩相依为命。嫂子对我妻子就像母亲对待亲生女儿那样疼爱。为了让妻子能保持体力在队里干活挣工分,嫂子总是把一些净米细面的饭食省给妻子吃,自己心甘情愿吃一些粗食和野菜。当然,妻子对嫂子也是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就像对待母亲一样尊敬嫂子。
  嫂子生性宽厚仁慈、乐于助人,尤其是救苦济贫的精神,更令人钦佩。有一次,在集市上买青菜,一位卖菜的老人多找给嫂子五元钱,嫂子发现后,毫不犹豫地把钱还给了对方。老人深受感动,拿起一捆菜送给嫂子,嫂子没有接受。对方连声称赞:“大嫂,您真是个好人,您真是个好人。”   
  嫂子一生只为别人着想,却从来不顾自己。可是,这么好的人却不长寿,1980年嫂子查出了癌症,尽管动了手术,但仍然没有挽留住她的生命。带着对家庭的牵挂,带着一生的痛苦悲伤,嫂子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只有63岁。
  嫂子走了,我们一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在追悼会上,我泣不成声地读了自己为嫂子写的悼词。悼词念到一半,我大放悲声,语不成句地哭喊着:“嫂子呀,您不能走,您要回来!家庭需要您操劳,孩子需要您抚育,邻居需要您帮助,亲戚需要您周恤!”读到这里,哀乐低回,哭声震天。 
  我还在花圈上给嫂子写下一副挽联,也算对嫂子的一生及其品质进行了诠释:“贞节贤孝,与日月争辉;德高望重,同天地共存。”
  愿嫂子在地下安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