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菏泽民俗专家乔方辉:
坚守精神家园,记住菏泽的“根”
2014年12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首席记者 李德领      
  乔方辉:1986年在菏泽地区史志办(现为菏泽市史志办)工作,与民俗结缘,是源于一篇文章的发表。当时接到省里通知,参加潍坊市志稿评审会议,所提交的论文就是对该市的民俗志部分的编写提出意见和看法,发言稿受到大家的认可。
  之后,我将发言稿修改题目为《民俗文化与民俗资源》,被《民俗研究》杂志刊登,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正式论文,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直到现在刊登的文章依然保存着。从此,我知道在山东省最高学府里有一群学者在研究和传授民俗,在工作之余,也开始了从事民俗研究之路。
  ◥◥记者:如何与民俗结缘?
  从发表《民俗文化与民俗资源》一文开始,乔方辉就开始了她从事民俗研究之路。二十余年间,为拿到第一手资料,她穿梭于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饱受过田野作业时的艰苦,也品味被别人肯定的喜悦。一个地方要有自己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尤其是菏泽,历史底蕴深厚,可以挖掘的民俗文化还有很多,乔方辉想对菏泽民俗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保护、整理、创新,并梦想“能建一座民俗园,将各县区的民俗风情搬到园内,让人们记住自己的‘根’,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将菏泽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
  乔方辉:1989年时,山东大学教授、省民俗学会会长李万鹏等人到菏泽调研当地民俗,刚下汽车走出车站时,他们看到菏泽民居,忽然问我:你有没有注意到你们这里民居建筑装饰与别的地方不同,屋脊为何会装饰上不同的脊兽?现在就给你一个任务,你把菏泽的民居建筑装饰作为一个研究课题,然后写篇调查报告。
  我1985年到来到菏泽,在这里住了4年时间,说实话真没看出民房的屋脊装饰与其他地方有何不同(笑)。接到任务后,走街串巷调查时,发现菏泽民间建房除用石雕装饰外,还要在屋脊上做陶兽装饰,其形象有麒麟、兽头、鸡、鲁等动物肖像,俗称“五脊六兽四摆头”。询问了很多居民,他们的回答出奇地一致:“人家这样盖,咱也这样,好看呗!”至于为什么用,起始年代,一概不知。就这样前后走访了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有一天在刘善人庄走访时,终于在一位老人口中得知了原因:菏泽民居装饰“脊兽”,起源于姜子牙封神。老人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在做了大量调查工作后,终于将文章写出,这篇文章并获得“山东省民俗学会优秀论文奖”。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调查和积累民间的习俗和礼仪?
  ◥◥记者:怎么评价你与民俗的关系?
  乔方辉:可以说从事民俗研究成就了我在学术方面的成果。从事民俗研究与调查至今已有20余年,饱受过田野作业时的艰苦,也品味被别人肯定的喜悦,但从事民俗研究的心从未停止,直到现在,它已成为我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走访调查民俗时,还与当地的村民、民间艺人等调查对象成为了朋友,有时他们会主动跟我联系,介绍一些活动情况及活动地点,这些都是研究民俗带给我的。
  ◥◥记者:现在过年,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对民俗进行保护?
  乔方辉:春节在一定程度上还以各种形式存在,但已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热闹和节庆气氛。特别是市区,越来越不受重视,年味越来越淡。
  我在2014年省民俗学术年会上做报告时,曾提到飙进的城镇化发展一词,这个城镇化发展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对乡村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冲击与破坏,还是让人挺揪心的。现在在文化界有这样一个挺时尚的词叫“留住乡愁”,儿时的记忆在现代化的机器的轰鸣中逐渐淡化,所以,留住我们的传统民俗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政府要加以重视,仅靠民间艺人对其进行保护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出面,号召所有人重视起来。在挖掘、保护、不破坏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与经济效益挂钩,这可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加强对各地春节文化的研究,通过历史文献和地方志资料等,对春节文化的传说、祭祀、庆典程序、娱乐活动和各种禁忌等民风民俗,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最好将其载入史册,留住乡愁,与广大民众共同筑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记者:随着外来节日的冲击和娱乐方式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节日正在接受着严峻的挑战,有些民俗已被人们遗忘或者忽略了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们是否还能再次回归大众视野?
  乔方辉:被人们遗忘或者忽略了的传统节日肯定会再次回归大众视野。
  以前端午节、清明节不是国家法定假日,现在就成了法定假期,说明国家对于传统节日也开始重视。以端午节为例,菏泽有关部门可以牵头组织龙舟赛,让各部门参与其中,以增加节日的气氛,重拾端午氛围。像元宵节它强调居民的室外庆祝活动,观灯赏花,是传统的民俗项目,对于今天的社区居民来说也是难得的交往机会。
  同时,有关部门可以在传统节日举行展演、展览活动,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各县区把各自的民间文化聚在一起进行展演,也让市民见识咱菏泽还有如此之多的风俗民情,让这些风俗在更多人的心中得到滋养,才能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记者:研究民俗要进行田野作业,这样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期间有没有发生让你记忆深刻的事?
  乔方辉:记得2004年春节期间,山东电视台《齐鲁民俗》摄制组来菏泽曹县采访桃源集火神节(即花供会),那时天气寒冷而且还下着小雪,气温在零下10度,我与摄制组的老师们穿梭于桃源集七条大街之间,拍摄、记录、谈话等,一直到零晨四点。
  当时我身上的衣服淋湿了,脚上的鞋子湿透了,手和脚都冻僵了,最后,双手冻的实在是不听使唤了。但我们依然坚持着,直到祭祀仪式结束。那次采访虽然辛苦,却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也让更多人实时了解到曹县桃源集一代民间隆重的祭祀火神的盛典。
  ◥◥记者:利用假节日走访农村研究民俗,你怎么处理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乔方辉:我家是梁山的,当时老人都不在菏泽,刚开始从事民俗文化研究时,要经常外出采风,对象很生气,孩子也没人管。尽管如此,我认准了的东西,哪怕是再苦再累,我也会想法克服。每天晚上,做完家务,打发孩子睡觉以后,才是我伏案工作的最好时机。
  因为我身处的菏泽这片土地,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俗文化资源相对保存完好,独特的乡风民情是别处不可比拟的,我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我的长处,将从一线采风得来的第一手资料整理消化后,饱蘸着激情,独辟蹊径,撰写出一篇篇赋予着鲁西南地区浓郁地方特色的文章。
  ◥◥记者:研究民俗有何成果,期间花费了多少精力?
  乔方辉:做民俗研究要拿到一手资料,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拾人牙慧。田野作业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当时交通不方便,只能靠骑自行车或步行下乡村采风,利用节假日,自备水和干粮挤时间下乡村调查采风,每到一个村庄,至少要待上半天一天或者更长时间,要想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就得放下架子,脚踏实地的主动和乡亲们搭腔拉瓜,还要有亲和力和善于随机应变的能力。最让人担心的还是人身安全问题,一个人在不太熟悉的偏远村庄里,每次下乡,都会随身携带着防身工具(笑)。
  从事民俗研究与调查20余年,撰写发表方志与民俗研究论文、调查报告上百篇,与他人合作撰写出版了《山东民间玩具》《山东黄河民俗》等著作,参与编纂出版了《菏泽地区志》、《菏泽地区年鉴》、《菏泽牡丹志》、《菏泽改革开放20年》、《菏泽年鉴》2007、2008、2009卷、《中国菏泽》、《菏泽历史文化集萃》等十余部地方百科全书。也多次荣获山东省民俗学会、山东省地方志编委会的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
  ◥◥记者:对于以后的民俗研究有什么规划?
  乔方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研究传统民俗文化,并配合文化部门做好非遗工作,对菏泽民俗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保护、整理、创新,使其与社会、市场接触,让更多人了解菏泽厚重的民俗文化底蕴,让民俗事项、民俗礼仪等深入人心。
  ◥◥记者:对于菏泽民俗文化的发展,你有什么梦想?
  乔方辉:一个地方要有自己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尤其是菏泽,历史底蕴深厚,可以挖掘的文化还有很多,梦想能建一座民俗园,将各县区的民俗风情搬到园内,让人民记住自己的“根”,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将菏泽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