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平安夜,谁的圣诞节?
2014年12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2月24日晚,日照荧光夜跑活动吸引千余名市民参加,绚丽的荧光使活动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本报见习记者 隋忠伟 摄影报道
   □正方 圣诞“年味”渐浓
  偷偷放在床边的平安果,摆在甜品店门口的圣诞树,情侣们点燃的孔明灯……都让人心生欢喜。
  我的圣诞计划很简单,给我在远方的朋友们写明信片。高中的我们是朝夕相伴的挚友,而大学之后我们彼此不常见面,选择了不同的大学与城市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然而偶尔话起,心中依然藏有温柔,就是好朋友。当然也会给亲人们打个电话报平安,让他们知道我很想念他们,而且一切顺利。圣诞节就像冬日火锅上氤氲着的热气,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一丝暖意。                 (李润茁)
  洋节入侵,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过洋节是相当洋气的行为。对于大学生这个不甘落入俗套,积极向时尚进军的群体来说,洋节似乎是绕不过去的。即使在平安夜,你不吃苹果,你也会在qq上发出一番自己的感慨。过洋节,现在看来已不是自己的选择了,这已成为一股潮流,无论你在哪里,一股脑儿汹涌过来,岂容你思考?         (成晓雨)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这是一个展示个性的时代,圣诞节,满街充满节日的欢快气氛,课堂上的我们已经坐不住了,老师的吱吱呀呀和我们已经漫游的心已不在同一频道。下课后,一股脑冲出教室,留下茫然的老师。一群昔日的乖乖女,乖乖男摇身一变,投入圣诞老人的怀抱。世界文化在交流中成长,不会逐渐消亡。
                    (张磊)
  对圣诞等洋节“入侵”,过多的担心并不必要;在开放的大环境下,何必对洋节视若洪水猛兽。洋节进入我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产生的现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多了未免狭隘偏颇,文化自有发展规律不必杞人忧天;何况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喜爱乃是天性,是呼吁或警告不能改变的;而节日是大家社交娱乐放松心情的窗口,但凡不为人情消费所累,过过洋节又何妨。与其相持不下,不如本着相互尊重兼容并包的理念,以包容的眼光看待洋节,让节日多一分喜气少一分戾气。
                    (聂晨)
  说实话,本来心里是不打算过圣诞节这类的节日的,可是看着身边的人,或者是社交软件上,到处都是关于这些节日的内容,自己也就忍不住去跟风了。
                   (唐雪莹)

□反方 中国传统节日当自强
  圣诞节气氛在中国越来越浓厚,显示出西方节日文化的渗透。而当代青年人却痴迷于这种洋节日,商家也大肆利用这个节日获利。这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缺陷与遗憾。又有谁去反省、担心自己的文化如何才能像外国文化那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张丹丹)

  这圣诞节的氛围太过浓厚,让我的内心变得压抑起来。心中也不禁默默思考着:不知从何时起,这个从国外舶来的节日在中国变得如此受欢迎,尤其在青年消费人群中更是大受追捧,而与圣诞节欣欣向荣的景象相比起来,我们的本土传统节日却愈发变得不受重视,“中国味道”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日益变得稀薄。
            (李文慧)

  当今社会正呈现出“一大波洋节正在靠近,而一大批传统节日正在被人抛至脑后”的现象,这着实令人惊叹,更引人反思。我认为,过洋节只是为了凑热闹,而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才是正统之所在,才是中国人应该重视的节日。
            (杨梦琳)

时尚与传统之间
  转眼间,又是一年圣诞到。大大小小的圣诞树、包装精美的平安果摆满了商家店门口。超大的圣诞老人头像、摆成各种圣诞图案的商品、随处可见的圣诞彩灯和精美饰品,卖场内所有员工头戴圣诞帽,无一不在向消费者渲染洋节的氛围。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西方的节日,平安夜、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节日的内涵。就拿圣诞节来说,在西方,这是个非常神圣的日子,但是在中国,却成了商家追求利润、年轻人追求时尚的一股热潮。许多年轻人认为圣诞是制造浪漫的节日,所以把圣诞节当成了与朋友、亲人交流感情的特殊日子。圣诞节较之中秋等传统节日而言,它的娱乐性更为浓厚,更符合青年人群的心理。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圣诞节也不知不觉地贴上了时尚的标签,年轻人更愿意参与到圣诞节的各种活动中去,彰显个性与时尚。
  我们如此追捧西方节日,可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西方关注多少呢?他们也过中秋节吗?他们也欢度春节吗?他们也守岁吗?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张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