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创作需更重精神内涵
2014年12月2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省内外艺术家共话当代语境下工笔画创作
系列之六
近年来,中国工笔画不断蓬勃发展,各个学院、创作机构中,也涌现出一大批凸显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优秀工笔重彩人物画作品,他们将传统与时代风格充分结合,使作品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呈现出当代语境下的新风貌,12月26日,几位画家就“当代语境下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这一议题,展开了讨论。
(文/东野升珍)
▲嘉宾在齐鲁美术馆稷下学宫学术报告厅进行研讨 李振存摄
>回顾历史,工笔再次进入繁盛期
韦辛夷(山东省美协副主席、济南市美协主席):
在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中,并没有工笔画、写意画的明显分界。中国画古称丹青,最早人物工笔画应该是《人物夔凤图》,较早的工笔山水画应属展子虔的《游春图》,唐朝前后才出现工笔花鸟画。顾名思义,工笔画的创作技法比较工整细致,在宋朝达到高峰,宋徽宗推崇绘画,画家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出现了大量工笔画精品,后人学画大多从宋画开始。南宋后,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是中国画的写意变革,这幅也成为划时代的作品。到了元朝,工笔画出现滑坡,墨的发展、水的配合、文人的大量参与,形成了文人画兴盛的格局,直到清朝被推翻后
,陈独秀提出打倒中国画,工笔画至此达到低谷。建国以后,工笔画开始复兴,呈现出马鞍形的曲线发展态势:四五十年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工笔画家,六七十年代又进入低潮,零星出现几幅好作品,如亢佐田先生创作的《红太阳光辉暖万代》等。改革开放后,工笔画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蒋采萍先生带领一批画家在工笔重彩画道路上不断探索,发掘、挽救了一些已经失传的创作方法,在连续几届的全国美展中,工笔画几乎“一统天下”,涌现出大批工笔画优秀作品。在工笔画空前繁盛的局面下,很多专家在感慨工笔画强大的同时,也在感慨创作写意精神的减弱,这给我们的创作带来了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
>交流借鉴,工笔画有广阔发展前景
梁文博(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工笔画也有很多分类,人物、花鸟、山水都有。近年来工笔画的繁荣发展除了与大时代有关,也与我们的学院教育方式息息相关,素描体系,造型规律、西方美学思想的引进和“徐蒋体系”的确立,都对工笔画发展起到了很大助推作用。中国传统工笔画在吸收了西方的透视、构成、色彩技法观念后,获得了空前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美术创作,很长时间以来,画坛中话语权掌握者是一些写意画家,写意画在当时的美术创作中占主流。也正因如此,写意画中许多大师建立的体系已经相当成熟,齐白石、吴昌硕、潘天寿已经成为经典,后人很难超越。与写意画不同,工笔画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重获发展机遇,发展史中没有太多公认的大师级人物出现,处于一个创造大师的时代,发展空间很大。改革开放以后,工笔画在悄悄进步,话语权也在渐渐强势。由于工笔画与西方古典绘画比较接近,自然的吸收了许多造型、透视、色彩体系知识,与许多艺术门类互通有无。此外,时代也赋予工笔画发展更多机遇,各种材料、技法的引进和重新挖掘,使工笔画在三矾九染的技法基础之上,又向前迈出一大步,有了更多拓展可能。多样材料的运用拓展刺激了技法的进步,产生了新的革命和飞跃,这对工笔画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重拾传统,工、写创作要互相借鉴
韩学中(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硕士生导师):
工笔重彩,顾名思义,就是色彩很“重”,当然,这种重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中“三矾九染”之重。早年蒋采萍先生应邀到日本高校交流,发现日本师生正在用我们传统重彩技法进行创作,其中包括我们创作已经失传的一些内容。回国后她创办了重彩研究班,带领学生在此领域深入耕耘。我们所说的重彩新技术、新材料,并不“新”,而是“旧”,我们原本拥有的一些创作手法历经朝代更迭遭到毁坏,也让以后的美术创作失去参照物,在重彩研究上我们只能参考敦煌壁画,大部分已永久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但在日本,我们还能够见到许多以矿物质颜色、贴金为主的作品,这样的再次学习,能够让当代画家更好的研习、传承传统,这对工笔画的拓展也是有非凡意义的。在当代学院教育中,工笔、写意画分属不同科目,但我们也应看到,历史上的艺术大家都是工写兼能的,梁楷也有非常精彩的工笔作品,而他最著名的写意画《泼墨仙人图》中人物五官表达非常精确,很工细的刻画出醉酒朦胧之态,即使是早先的《人物夔凤图》,也是既工整又写意。工笔画发展到今天,写意、工笔应是相互关联的,写意画里面要有精准的“工”,而工笔也不能缺乏写意精神。当代画家的素养应是非常全面的,工笔画也应该具有写意性。
>重视内涵,工笔不能停留在炫技表面
王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
改革开放后,工笔画迎来了繁荣发展期,涌现出大量工笔画家,但我们也要看到,工笔画发展到今天,创作技法、材料十分丰富,也暴露出制作性太强的特点,这为许多专家、藏家所诟病。所以,在工笔画创作中,我们应该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对传统文脉的挖掘学习。一位画家能够走多远不取决于技法,而取决于精神涵养层面。许多工笔画的技巧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理念思想却没有跟上,使作品停留在炫技的层面。传统是什么?很多人存在误读。其实,传统并不意味着守旧固封,它也意味着创新。名家、大家影响美术史的作品,也都是非常有创造精神的,我们所知的“四王”一味摹古,所以历史地位、评价不高,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如今,各科艺术的界限已经日趋模糊,画界、国界都已不再难以逾越,作品充分挖掘内涵性、思想性,才是绘画永恒的重心。写意性应该是国画的精神所在,在当代,作品不能是再现式的描摹,而更应重视主观的处理创作,体现出每个艺术家对生活、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凸显典型的符号语言、鲜明特点,才能在美术史上留下自己的作品。注重作品中观念的作用,也是当代工笔、水墨画中最为突出的特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