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传承,让花鼓声依旧
□山东花鼓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其发展注入了更多支撑力□市艺术研究所:在拯救性记录中留住,在实践演出中传承,在研究交流中弘扬
2014年12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好!再来一段!”近日,在郓城县侯咽集镇陈楼村,山东花鼓市级传承人陈化举与徒弟们正在村内演唱山东花鼓,因其唱段中生活情趣浓郁,词曲俚俗生动,演唱兼有一人多角特点,时出时进配合默契,活泼风趣,受到各界喜爱。在当地曾有“花鼓进了庄,家家不喝汤”的民谣。
  山东花鼓又名花鼓丁香、打花鼓等,是一种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的说唱艺术形式,是山东曲艺中一个走唱类曲种。其流行区域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中心,活动范围波及山东全境及周边省市的农村。近日,山东花鼓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山东花鼓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支撑力。
  本报首席记者 李德领      
历史悠久,衍生出两夹弦等多种地方戏
  据菏泽市艺术研究所所长陈瑾介绍,山东花鼓历史悠久,在南宋就有记载,元明时期,在民间深受百姓喜爱。清中叶前后,流行于菏泽(曹州府)、济宁等鲁西南地区的“南路花鼓”,因多演《休丁香》,俗称花鼓丁香。表演形式上已经发展比较完备,少数以一人击打花鼓演唱,多数则是二人对口演唱,成为山东花鼓的主要演出形式。
  清代末叶,菏泽花鼓已出现戏曲化倾向,不少地方已由“一人多角”式的对口演唱,发展成为几个人分角演唱,新增添的人手多兼操大锣、小锣、铙钹、梆子等打击乐器。虽仍无弦索伴奏,但吸收了山东梆子、柳子戏等地方剧种的部分锣鼓经,增强了打击乐伴奏的表现力,演出气氛热烈、活跃。
  郓城是花鼓流行重地之一,早期,丁里长、黄集、刁庄等地的许多村都有业余玩友,每年农闲季节,县城以及诸多乡镇中到处可见花鼓班社演出。影响较大的有丁里长的谢汝泉、黄集乡宋垓村宋兰亭、任楼的赵明建等民间花鼓艺人。他们都收徒授艺,培养了一大批花鼓传人,如刁庄的刁怀广、李明晨等。后期又涌现了郓城的刁秀运、刁望存、王丰节、陈化举以及成武的胡世君、周庆泰等一批花鼓艺人,深受群众欢迎。他们农闲唱、农忙散,或在农村集市、庙会等都能看到山东花鼓演出的身影,在当地曾有“花鼓进了庄,家家不喝汤”的民谣。
  新中国成立后,花鼓艺术更趋繁荣,许多班社改为花鼓丁香、花鼓戏剧团,在苏鲁豫皖交界处演出频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受市场经济及多种文化演出形式的冲击,山东花鼓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在郓城等地,仍能见到花鼓演出的身影。目前郓城县丁里长、潘渡乡的刁庄,侯咽集镇的陈楼、郭垓,张集的袁庄等乡村在农闲时节,仍有民间花鼓艺人活动。
  山东花鼓曲目表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颇多,即所谓“针线笸箩”。其衍生出多种地方戏曲,如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琴戏、茂腔、一勾勾等,是众多剧种的直接母体,但说唱形式的花鼓并未消亡,一直并行发展。
群众基础虽好,但以老年人居多
  山东花鼓流传以鲁西南菏泽市为中心,主要活动范围波及菏泽、郓城、鄄城、巨野、成武、单县等各县区,以及往北流行于聊城、德州、临沂等地,往东流行于枣庄、淄博、惠民、潍坊以及胶东半岛一带的山东全境,辐射至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周边省市。山东花鼓民间基础深厚,早期许多村都有业余玩友,花鼓班社演出到处可见。上世纪30年代在诸多花鼓班社中要数定陶杜学诗的“黑云彩班”最为驰名,常年活跃于菏泽、泰安广大农村,称其“艺贯华北”。
  唱了50多年山东花鼓的陈化举如今已67岁,但他仍然活跃在民间演唱山东花鼓,“16岁时拜任学松为老师开始学唱山东花鼓,当时一起拜师的有6人,而现在只有我自己还坚持着,白天干农活时都带着鼓,歇息时就在地头演唱;晚上就在村里唱,只要鼓一敲、锣一打,就能吸引众多村民前来观看。虽然村民喜欢听花鼓,但听者还是老年人居多,我现在有6个徒弟,没有一个年轻者,也不想让山东花鼓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只要我还能动,就会继续演唱山东花鼓,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定会倾囊相授。”
  据陈瑾说,山东花鼓没有严格的传承谱系,多是爱好者从学,传授者口传心授,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老艺人的谢世,花鼓传承人青黄不接,许多相对活跃的民间班社日渐衰微,农闲自发组织的演出越来越少。为了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市艺术研究所多次组织当地艺人进行演出,以录制音像资料留存。
任重道远,传承发展必须谋变
  花鼓声依旧,却要面临着无承者的局面,山东花鼓该如何前行?
  对此,菏泽市艺术研究所加强调查研究与抢救性保护工作,深入菏泽县区调研,承担省级重点课题《菏泽民间曲艺研究》,走访花鼓艺人,搜集、整理部分山东花鼓曲目抄本,并对部分老艺人进行了抢救性录音录像。由于早期花鼓音乐唱腔抄(印)本,年久破损,对其重新整理,刊印了《山东花鼓音乐唱腔集》,录音转化,保存了资料,并及时抓好曲目恢复与演出传播工作。
  “我们组织传习活动,在花鼓流行区域刁庄、丁里长等地演出《吕蒙正赶斋》、《花厅会》等曲目,扩大影响;恢复排练《喝面叶》、《包公出世》等曲目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演出,花鼓再次登上舞台,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排练录制《山东花鼓优秀曲目选》等。音像资料的及时录制留存是非遗抢救性记录的重要手段,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之一”。陈瑾介绍说。
  近日,山东花鼓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其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支撑力。若要生存、传承,山东花鼓必须谋变。“山东花鼓申遗成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若要传承发展,非遗项目命运的改变不是等着要靠扶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保护单位要积极重点思考如何去保护,要改变重申报轻保护的观念。对于曲艺类非遗项目,我们将采取系列保护措施,努力在拯救性记录中留住非遗,在实践演出中传承非遗,在研究交流中弘扬非遗。”陈瑾坦言。“下一步,保护单位将鼓励扶持代表性传承人收徒授艺,设立传习所,培养山东花鼓传承人。同时,加强山东花鼓等民间曲艺的传播,举办山东花鼓保护成果展演,参加省市曲艺演出,对山东花鼓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做好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工作的开展;组织传承人整理恢复传统曲目,录制《菏泽民间曲艺名家名段》专辑光盘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