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教授用紫薯汁作山水画
自命“紫福”山水画,取自紫薯的谐音
2014年12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宪昌教授和他的“紫福”山水画。.
     文/片 本报记者 王传胜                   
  紫薯,很多人都吃过,可很少有人能想到用它作画。12月27日,张宪昌紫福山水画展在聊大美术学院举办,不少学生怀着好奇之心前来参观。张宪昌是该学院教授,“闭关”三月,研创了用紫薯汁作山水画的“神功”。其实,他多年埋头钻研山水画,紫薯山水画只是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灵感迸发。
吃紫薯相中了汤汁颜色
  今年国庆节前后,张宪昌买了一些紫薯,一次性全都煮熟了,没吃完的便留起来,下顿饭再吃时,他把紫薯放到盘子里,放进锅里加热。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紫薯经高温蒸馏淌出了一些汤汁,在白色盘子上颜色煞是好看,张宪昌突发奇想,可不可以用这些汤汁作画? 
  自打有了这个念想,张宪昌脑海里就一直盘旋着“紫薯”两个字,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想啊想,“紫福”两字突然蹦出,用他的话说就是“那一刻,我的梦醒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张宪昌的梦想,或许就是在国画创作上取得成就。 
  第二天,张宪昌赶紧拿着收集起来的紫薯汤汁,来到画室,拿起毛笔蘸满汤汁,往画纸上涂抹了几笔。一开始,他还担心时间久了会变色,结果几天过去了,紫薯汁的颜色依然如初。这坚定了他的信心,接下来一发不可收,他把自己关进画室,用了三个月时间,画了30多幅山水画。 
  “给山水穿上新衣,用紫薯妆点江山。”张宪昌一边创作一边琢磨,断断续续有了一些想法,这句话是他在画展上说出来的,让在场的学生眼前一亮,他自己也显得特别兴奋。
让艺术与生活零距离
  在张宪昌十多平米的画室里,30多幅“紫福”山水画挂满了一整面墙,黑色墨汁勾勒山水轮廓、紫薯汤汁渲染妆点,高贵的紫色用在山水画中,别有一番韵味。 
  其实,在这些作画中不仅有紫薯汤汁,还有普洱茶水和石榴皮汁。张宪昌说,自从成功研发了紫薯作画,又相继开发了后面两者。这些颜色都是暖色调,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用这些颜色来妆点江山,江山变得更加温暖、俏丽。 
  一名前来参观的学生说,第一次见到用紫薯作画,感觉特别有创意,正应了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从自然食物中取色,不仅久不变色,还环保经济,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零距离。“其实,文化就是生活,我想借此打造一种新的文化符号。”张宪昌给学生们讲,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并试着去发现点什么。 
  短短十几分钟的交流,张宪昌看似随意的点拨,让学生们若有所悟。这也是他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之一:精英绘画艺术基因的传承与保护。
痴迷文化传承与保护
  新年快要到了,这些学生前来参观画展,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把老师的画拿出去做更大范围的展览。张宪昌说,展览即是传承,他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们会毫无保留、倾其所有。
  上世纪70年代,张宪昌毕业于山东“五七”艺术干校,后到中央工艺美院研修,受到了严格的学院派的美术训练。然而,几十年来,他痴迷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跑遍了方圆百十里地的无数个农村,用了30多年时间,来收集、整理、出版东昌府木版年画。
  他曾把东昌府木版年画搬进课堂,邀请为数不多会刻版的老艺人给学生上课。他还与热爱年画艺术的徐秀贞联手,注册成立了东昌府木版年画社,只为留住这门传统技艺。目前,东昌府木版年画社已在聊城古城区楼东大街开办起来,今年国庆节期间,还办了年画展,参观人群络绎不绝,这门频临失传的技艺再次走进城市生活。
  近几年,张宪昌的研究领域从民间延伸到精英文化,苦心孤诣研习古今书画大家的作品,探索精英绘画艺术基因的传承与保护。这个看似高大上又难以理解的追求,被一个小小的紫薯拉近到生活中来。
  张宪昌还有一个梦想,等他退休后,开车到处走一走,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他的山水画寻找创作源泉;再把个人网上展览馆开办起来,继续做文化传承与保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