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看病网上“淘药”,能成真吗?
看新一年网上卖药大战
2015年01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袁权回乡创办的家庭农场。(读者供图)
   现象 药店用APP抢单 卖处方药
  2014年11月25日,家住石家庄市众美凤凰城的陈女士,通过“阿里健康”客户端,上传医生开具的处方后,通过药店竞价,得到新兴药房响应,购买了两盒硝苯地平缓释片。“药品价格每盒15.5元,使用客户端还得到了优惠,两盒药我只支付了11元。”
  据悉,这个“阿里健康”客户端是一个处方电子化平台,也是竞价平台。患者在医院就医后,如果想在院外买药,可通过该APP,将医生开具的处方拍照上传,社会药店通过该客户端以市场竞价的方式响应电子处方,患者根据价格、服务、品牌等因素选择提供药品供应和配送服务。
  继石家庄和杭州之后,12月11日,“阿里健康APP”在第三个试点城市重庆正式上线。据阿里健康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浙江、云南、内蒙古、重庆以及东北三省等地方,都会陆续上线这一款APP。一股药店用APP抢单卖药之风悄然袭来。
  这股风的根源,还要从2014年5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就“网络售处方药”征求意见说起。《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凭处方销售处方药”。
好处 或是促使医药分开的捷径
  “如果电商只是为了争夺现有的药店零售市场,那就意义不大了,因为这个市场很小,不到整个药品市场的20%,但如果是能建立一个处方平台,让医院的处方流出来,做大整个零售市场,这才是对电商、药店都有利的,也是对患者更有益的。”一位药店负责人坦言。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对待阿里健康APP的问题上,传统药店似乎更容易接受一些。这是因为类似的平台可能会从医疗机构那里争抢到3000亿元处方药市场。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3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3年,我国药品销售额是13036亿元。如果以处方药占据80%以上份额计算,粗略预估为1万亿元。业内人士预测,若放开处方药网上销售,通过电子处方平台,大概能有30%的量可以流出医疗机构,那将是3000亿元左右的市场。
  除了可以做大药品零售市场,这样一个平台更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医药分开,切断以药养医。“医药分开是政府和企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促成医药分开,让老百姓吃到他应该吃到的药物。”阿里健康有关负责人曾这样表示。
  国家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原巡视员温再兴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患者把医生的处方放上去,然后对周边的药店进行比价、下单、支付。目前看来,总体药价比医院便宜20%左右,患者可以得到实惠。
  “只要处方能从医院流出来,患者能得到实惠,药店会得到发展,份额增加,医院药房的功能就会弱化,医药分开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但如果处方不能外流,这个平台可能就成了恶性的比价。”在温再兴看来,这种模式可能是医药分开目前看来最好的捷径。
展望 一个独立、公益性的 第三方处方平台被期待
  尽管阿里健康APP的模式,为医药分开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模式,但该模式到底能否真正落地,还面临很多难题。
  “现在阿里健康这个系统,还是靠手机拍摄处方,而不是直接和医院的处方系统连接。”一位药店负责人表示,这种方式首先能获得的处方有限,再就是会给处方的审验带来很多隐患。
  有河北的记者就曾亲自体验过阿里健康APP,体验中他们发现,医生手写在处方签和病历本上的处方,因为字迹不清楚,没有药店对手写处方做出回应。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一个独立的、公益性的第三方处方平台。这个平台与各医疗机构的处方系统连接,医生开的处方可以实时上传,患者可以根据各药品服务机构的报价等选择下单。
  “但这就要看相关部门能不能真正下决心推行医药分开了。”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现在不少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能占到其收入的40%以上,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切断以药补医后,医院根本没法生存,“现在技术上不是什么难题,关键看相关部门的决心。”
  此外,像医保的接入问题,也是电子处方网络购药面临的现实难题。据了解,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在药店内买药只能使用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而不能使用医保统筹账户的资金,药品支出仅能通过医疗机构进行统筹账户的报销。因此,能否将医保接入,将直接影响到患者会不会从医院流出,到药店拿药。
  冯骥才惋惜,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熊培云感叹,推土机年年作响,谁人故乡不沦陷?
  越来越多的农二代农三代外出打工或上学,人人都想挤破脑袋在城市里安居。城市化大潮铺天盖地席卷而过,曾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日渐凋敝和荒芜。
  在这种背景下,当下“逆城市化”的机遇也被人敏锐捕捉,回归乡村、重建田园的努力显得独特而难能可贵。他们有的放弃百万高薪回乡投资农业,做起“新农夫”;有的记录乡愁,为美丽乡村建设鼓与呼;有的“传道授业解惑”,让传统文化植根乡村;还有的响应国家号召当村官,服务一方百姓……
  今年26岁的枣庄小伙袁权,每天早晨5点一睁眼,溜达着去自己的农场里转两圈。冬天下雪时,守在帐篷里的他冻得鼻涕直流,喝着二锅头取暖;夏天,他晒得黢黑,踩着满是泥巴的布鞋,卷起裤管,坐在路边一边摇扇子一边吆喝卖瓜。
  2年前,袁权还是郑州一家装饰绿化公司体面的副总,大学毕业没多久就挣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袁权说,当时做园林绿化、别墅样板房,赚到了同龄人不可想象的“高薪”。
  “但总感觉不踏实,做工程要靠关系,请客吃饭应酬大把花钱,厌倦了这种生活。”袁权叹息,房地产在走下坡路,利润点少了。“100万在郑州也就能买套房,明年呢?以后呢?我还这么年轻,觉得发展空间有限,想要一个更大的舞台。”
  2012年下半年,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回家种地。“当时除了我爸之外,所有人都坚决反对。好不容易跳出了农村,怎么又自己回来种地当农民了?”
  袁权说,他无法解释,只想用行动证明自己的选择。父母和自己的积蓄,向亲戚朋友借了点,再加上银行贷款,政府扶持,总共投资了700万,袁权在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东城头村建了龙潭农场,这是省内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家庭农场。
  新“上山下乡”之路实践者中,袁权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2008年,《从写字楼到玉米地》的作者周玉堂在从事10年IT业之后,放弃高薪,在老家柳州租了300亩地,开始了回乡创业之旅。“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的梦想。然而,回归土地的路,却是如此困难,时代在剥夺我们最后的梦想。如果田园的梦想很遥远,我在做的事,就是在帮助很多人圆梦!”
  除了追逐“梦想”之外,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挖掘乡村创业的机会和商机。2010年后,农业成为一个时髦的投资领域,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农业投资额为9004.26亿元,2013年前11月中国农业投资额为10642亿元。
  诸多大佬级人物纷纷向农业投入巨资,也让袁权信心十足。他的偶像是褚时健,70多岁高龄重回哀牢山,种起了橙子。2013年11月5日,褚橙通过电商“本来生活”开始预售,不到一周卖出了此前一年的销量。联想控股的佳沃集团从2012年8月开始,先后投资十多亿元在蓝莓、猕猴桃等高端水果行业。柳传志在自媒体平台上的首次发声是“怎么卖好一颗柳桃?”这些大佬级人物带来的新思路、新的营销方式、互联网思维让农业焕发了生机。
  在做了两年农活后,袁权500亩的农场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管理,种植甜瓜、西红柿、草莓等,全采用微滴灌,用水量很少,以前人工浇地需要多个人好几天才能完成,而现在遥控器一开,五六个小时就能完成。
  2014年袁权的主打产品西红柿,销售额突破600万,而利润率达到30%。“土地让人有归属感,他们说我以前是在天上飘着,现在终于拽下来了,接了地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