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熊丙奇,是一名教育学者。 
2015年0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我是熊丙奇,是一名教育学者。
  对于过去的2014年,我首先向采访过我的一些记者表示歉意。“这个问题,我真不想再说了。”这恐怕是过去一年中,我对采访我的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甚至有时我会情绪激动,弄得记者莫名其妙,在此我要说,这不是我对他们有意见,而是我对中国教育问题老是这样反复上演,十分有意见,以至于愤怒。
  2014年,中国教育有进步吗?从热闹的改革新闻报道看,似乎有很大的改革动静。
  2015年,是北大、清华的综合改革元年,在2014年岁末发布的北大、清华改革,将从2015年启动。在启动改革之时,能否有去行政化的实质作为,关乎整个改革的走向和成败,这也将影响其他中国大学的改革。
  2015年,是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的元年,高考将按3+3进行全新的科目组合。已经启动试点的上海,将推出新春考,这是我国内地高校首次尝试给一名考生发两张录取通知书,也是我认为为数不多的具有实质意义的改革之一。这一改革进展如何,将对我国高考招考分离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希望上海能把这一改革做好。
  2015年,还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启动之年,各地教育部门、学校,能否重视综合素质评价,认真推进课程建设、改革,可从中看到高考改革的成效。
  把这些改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我很难对其点赞。先于北大、清华,早有学校颁布章程,可章程颁布后,现实没有任何改变——没人真把章程当回事。我曾反复呼吁,要把章程制定纳入立法程序,可教育部门和高校还是采取行政审批的方式颁布章程,这样的章程本就不具备法律效力,如何能成为依法治校的宪章?
  高考改革,被誉为最彻底、最全面的一次考试科目和录取方式改革。可美言者忘记了,过去20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高考科目的调整,当年高考科目从6门变为3+x,力度并不比现在小,可结果如何呢?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吗?应试教育缓解了吗?再看录取制度,多年前就有省市推出综合素质评价,号称在录取时要“三位一体”,然而,综合素质评价,说到底,在只看分数不看人的录取制度中,只是一个噱头。
  教育要进步,必须有实质性的改革作为。但遗憾的是,动人的教育改革口号振奋人心,但动真格、实质性的教改在2014年还很少。改革多在原地打转,而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只是换一个时间、地点,一次次重演。校车又出事故,教师又停课讨薪,老师性侵学生,学生暴力伤害老师,择校变为择学区,学区房价格飙升,高校又出学术腐败,学生作弊从国内走向国外……媒体一次次要我解读这些新闻,我只能搬出10年前就说过的话,再说一遍。过时的观念一再借现实的问题“新生”,这是何等的令人沮丧。而更令人困惑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国家早已找到,并写进教改纲要,可是却迟迟不落实,或者在落实中变异。
  我不希望我国的教育,一边高喊着振奋人心的改革口号,一边重复老的故事。为此,我期待2015年的中国教育改革能有所突破。
  教育改革要有实质突破,教育要出现新气象,关键在于教育去行政化和去功利化,这需要真正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改革。2015年的中国教育,能有多大改变,取决于政府向学校放权,以及学校探索现代治理有多大力度。(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本人撰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