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基金,个个有故事
数额不算多,能量可不小
2015年01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陈之焕
  六旬老人成立爱心基金,传承家训;孩子用压岁钱建基金,培养爱心;医生筹集善款建基金,帮助病人……这些都是青岛一个个个人(家庭)冠名基金的故事。老百姓对公益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了,到2014年年底,仅在青岛市慈善总会,个人(家庭)冠名的小基金已经有94个。
13岁女孩设基金帮同龄人 压岁钱里的每一分钱都要放到基金里去
  2014年12月8日,64岁的李泽民老人再一次来到青岛市慈善总会向他的李氏家庭冠名基金注入5000元善款,截止到目前,老人的家庭冠名基金累计捐款3.5万元。2015年1月4日,李泽民老人刚做完手术,仍不忘他的慈善冠名基金,并传承家训,教育子女要做好事。“老人几乎是一有时间就过来,不是指定捐献对象,就是前来捐钱。”青岛市慈善总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青岛,13岁的崔雁翔也时刻关注着报纸、电视上需要救助的困难人群,因为她也是一个家庭基金的主人。2012年,在妈妈的陪伴下,小雁翔用自己的压岁钱设立了名为海伦阳光关爱基金的家庭基金。胶州被精神病大伯砍伤的女孩马艺晴、白血病女孩艾晓丽、自闭症患儿鑫鑫……说起一个个自己救助过的同龄人,小雁翔也充满了成就感。
  “现在压岁钱里的每一分钱都要放到基金里去,这样可以去帮助更多的人。在我学习没时间的时候,只要给慈善总会打个电话,就可以让他们帮忙把钱送过去了。”崔雁翔说,成立三年,她这个小小的基金已经累计使用了1万元。
  “从小就带领孩子做公益,现在将她的压岁钱捐出来,让她自己学会使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雁翔妈妈王璇说。

设公益基金,纪念逝去的母亲 公益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在青岛市慈善总会,李泽民的李氏家庭基金和崔雁翔的海伦阳光关爱基金只是众多家庭基金中的两个。从2010年起,青岛慈善总会发起了个人(家庭)冠名基金,当年在青岛各级慈善总会冠名的家庭基金就达到了148个。而到2014年底,仅在青岛市慈善总会,设立的家庭慈善基金就已经有94个了。
  “有的是个人设立的基金,有的是家庭设立的,还有的是三四个朋友一起设立的基金。”青岛市慈善总会募捐救助部部长张鹏介绍,在2014年新成立的9个小基金里,就有四个是小团队成立的。而随着民众参与公益事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立基金,基金的成立形式与意义也多种多样,包括传承家训、教育子女、扶贫帮困、纪念亲人等。
  众多微基金对创立者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青岛市民谢荣山为了纪念去世的母亲成立了以母亲名字命名的16.8万元运芳爱心基金,市民尤曼丽为了纪念母亲以母亲名字成立了陈天贵基金。此外,基金还成了一种美德的传承,96岁老人王衍宝成立了王衍宝助困基金,在老人去世后,子女们接力将基金传承了下来。
  “公益已经慢慢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有一个好的渠道和方式提供给大家时,人们也自然都热衷于参与。”青医附院脊柱外科主任王德春也和朋友一起成立了一个5万元的米兰——脊柱矫形基金,用于帮助那些贫困的脊柱畸形患者,至今基金已使用2.6万元,救助了多位贫困的脊柱畸形患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