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好书榜中榜
2015年01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岁末年初,各家媒体的好书盘点又如约而来。百道网聚合了50多家媒体或阅读机构评选出来的2014年度好书,这些好书,或渗透达观向上的精神,或带着思想的机锋与理性的冷峻,在纷繁热闹的书市中浮出水面。
  我们在这些上榜好书中选出二十部,涉及文学、历史、经济、纪实、科普等五大类,向读者朋友们做一简单推荐。
  读书是一种生活,需要独自品味,也需要共同分享。“书坊周刊”愿与您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
  【文学类】
  《小于一》,[美]布罗茨基,浙江文艺出版社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俄裔美籍著名诗人、散文家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思考。
  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奥登诗选:1927-1947》,[英]奥登,上海译文出版社
  生于1907年的奥登,被公认为继艾略特之后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他的诗,既有古典主义的特征,又有现代主义的特质,承上启下。相较之前的零星出版状况,《奥登诗选:1927-1947》是对奥登诗歌较为完整的一次呈现,涵盖了奥登各版诗集的全部内容。

  《给孩子的诗》,北岛,中信出版社
  上世纪80年代,诗人北岛曾热切关注儿童诗歌领域,时隔三十多年,北岛选编《给孩子的诗》,可看作他的再一次回归。这一次,他亲自挑选出57位不同国别诗人的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力图照亮下一代的阅读空间。

  《庆祝无意义》,米兰·昆德拉,上海译文出版社
  《庆祝无意义》是米兰·昆德拉的最新小说,也是从他上一部小说《无知》出版十年来,在小说艺术上的最新探索。小说描写了一场嬉笑怒骂的喜剧,幕后却隐藏着作者冷静洞察的智慧:生与死、严肃与荒诞、历史与忘却、现实与梦境,昆德拉让我们在笑中漂浮,为世间的无意义狂欢。

  《1966年》,王小妮,东方出版社
  1966年王小妮11岁,这一年在她的笔下没有残酷的控诉,有的只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11个发生在这一年里的故事,构成了这本短篇小说集。两个乡下姑娘进城看电影,到了却发现因为闹革命,影院已经不存在了。就是这些看似平静的描述下,其实暗藏着波涛汹涌,人们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挑战,忍受惊恐和磨难。关于苦难,王小妮有她自己的文学书写方式。

  《老生》,贾平凹,人民文学出版社
  此书为贾平凹的新长篇小说,以解读《山海经》的方式来推进历史。书中的灵魂人物“老生”,是一个在葬礼上唱丧歌的职业歌者,他身在两界、长生不死,他超越了现世人生的局限,见证、记录了几代人的命运辗转和时代变迁。老作家写“老生”,面向的是生死,更是历史。

  《瞻对》,阿来,四川文艺出版社
  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小说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解忧杂货店》,[日]东野圭吾,南海出版社
  东野圭吾似乎已成为日本推理小说的代名词,《解忧杂货店》并非推理小说类,没有谋杀,没有警察,没有动机,但是东野圭吾用了一个能够穿越时空的信箱,串起了几个故事。在不同人物、不同故事之间,在他们的心事纠结和解决之间,引出一个又一个谜团。


【科普类】
  《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美]戴维·哈斯凯尔,商务印书馆
  用一年的时间,在每次的观测中专注于一平方米所潜藏的秘密,生物学家戴维·哈斯凯尔以一小片森林做样本,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为背景进行观察,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栖息者的生活场景。作者鼓励人们去学会获得大自然赐予的美好礼物——因为和自然好好相处,原本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美]雅各布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从1973年7月笼罩在洛杉矶上空的雾霾出发,综合考察雾霾之后的社会各阶层反响,以及政府层面治理雾霾的努力,还原出一个城市与雾霾作战的数十年历史进程——这同时也告诉我们,重新寻回蓝天,将是一条漫长的路,而且,这条路需要人们共同构建。
  【历史类】
  《耳语者》,[英]奥兰多·费吉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部揭示斯大林时代普通苏联人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它第一次深入探索了斯大林强权体制之下,普通人窒息的生存状态和扭曲的内心世界。沉默,背叛,坚守,妥协,抑或曲意迎合?在一个全面控制的时代,是否应该让内心的道德、不安的声音彻底沉睡?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周锡瑞,陕西人民出版社
  汉学家周锡瑞在本书中展现了叶笃正、叶笃义这一精英家族的命运沉浮。叶家人的生活展现了决定现代中国的重大事件的人性化的一面:19世纪大规模的破坏性叛乱、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浩劫。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张新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本书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变化。

  《1944:腾冲之围》,余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以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等材料为基础,真实还原七十年前围绕滇西小镇腾冲收复战而展开的几乎所有战斗,旨在为未亲历者描绘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使其了解“八年抗战”四个字中所包蕴的一切,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

  《戊戌变法的另面》,茅海建,上海古籍出版社
  康有为、梁启超是戊戌变法当事人,他们的著述自然有着很高的价值,但他们著述的目的,不是为了探讨历史的真相,而是其政治斗争的需要,故在其著述中有着诸多作伪。本书作者茅海建从新近披露的张之洞档案中试图还原戊戌变法的另一面。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日]宫本一夫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著作,是近年来中国历史方面的重磅力作。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年来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历史佳作。


【纪实类】
  《盗火者:中国教育革命静悄悄》,邓康延、梁罗兴等,新星出版社
  本书关注教材改革、在家上学、农村职业教育、华德福教育、课堂改革、公民教育、大学改革等社会极度关注的教育话题,并且试图让读者了解那些奋斗在教育改革第一线的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理念、实践和困惑。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美]彼得·海斯勒,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致力于成为一个个国家的诚实记录者,本书是他近十年来刊发于《纽约客》的作品合集,12年3个国家24个故事,大部分都是关于中国的诉说,小部分是关于美国与埃及的文章。


【经济类】
  《21世纪资本论》,[法]托马斯·皮凯蒂,中信出版社
  法国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托马斯·皮凯蒂在书中对过去300年来欧美国家的财富收入做了详尽探究,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分析,旨在证明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而且很快会变得更加严重。

  《重读哈耶克》,韦森,中信出版社
  哈耶克是中国思想界最炙热的名字之一,但在经济学家韦森看来,中国的学人和思想者对于哈耶克的解读过于偏重其社会与政治理论,而忽视了哈耶克首先是一位经济学家,忽略了哈耶克是基于经济来谈政治和社会问题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