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 相得益彰
2015年0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养浩曲句
  ▲卜算子咏梅
  ◇陈全胜书法作品赏析
  ▲秋游岱岳
  ▲境静心清
     《陈全胜书法集》出版
  众所周知,陈全胜先生是一位著名画家,但他作为一位书法家,又有多少人了解呢?近来,《陈全胜书法集》问世后,在艺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也让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全面解读陈全胜的艺术世界和发展历程。这本书法集,不仅仅向我们展现了他对各种书体的理解,更承载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书画创作的一种态度。
  陈全胜表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书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中国绘画深有渊源。中国的水墨画是在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书法好坏的评判标准也是绘画的主要批判标准。由于现在的很多画家,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对书法和绘画的重要关系认识不足,很难深入到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核之中。清代画家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书不通,画则百病生”。这种缺陷导致现在的画家越画越差,作品气韵全失,严重抑制了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
  作为传统文化根底深厚的学者型画家,陈全胜重在发掘传统文化的深度,对书法有独到的见识。他认为,学书为了把字写好,只是书法的初级阶段,更重要的是体验古人在书写中的韵致,体验用笔的趣味性,体验倚斜取势中的呼应均衡之妙笔,以古人书法中的逸气,养自己胸中的逸气,以古人所长,疗自己书法之病节。因此,他以不同于常人的坚韧毅力,坚持习书三十余年。他在学习前人法帖的同时,不忘从中参悟其中的笔法和精神。其书宛转流畅,有平和简静之境,将他的书法作品置于古人书法卷中,在笔法和气韵上可以说不逊色于古人。
  对各种书体的修炼功夫关乎中国画笔墨品质的大问题。而中国画用笔的正确性又是保证笔墨品质的重要环节,目前绘画界更多的在追求水墨的效果,却忽视了用笔的法度。陈全胜以书法原理与原则研习笔墨,形成了书法与画法互通的学术探索,使自己的艺术深入到了笔墨本体中。他常说,书法精进一分,绘画就精进十分。在具体的绘画创作中,如何运笔,怎样掌握墨的走势,如何做到笔笔到位等一系列问题皆从书法中去解决。
  以书入画并不是陈全胜的新论,而是古代先贤早已达成的共识,元人赵孟頫早就有言论:“须知书画本来同”。但由于生活在当代的画家与传统文化的断层,真正能够体会到个中真理者甚少,没有传统文化这一根基筑底,很难从传统的源头去解决用书作画的技巧。陈全胜把书与画的学习过程进行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跳水有规定动作和自由动作,而写书作画要在这个‘规定动作’之内掌握艺术的要旨,只有掌握了共性,才能够发挥自我的个性。如果没有书法这个作画的基础,绘画艺术便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今中国画变得不耐品味与画家对传统文化及书法的不够重视有莫大的关系。反观陈全胜的山水画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厚重而不浮滑之境,这与他精研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书法的重视不无关系。从他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不难寻觅到“书画互渗”的“蛛丝马迹”。在画面结构中他十分注意整体的疏密关系,他将中国山水画的用笔和用墨进行纯化和整合,从绘画的笔情墨趣之中透出书法深厚隽永、沉着朴厚的韵致。
  书法是绘画和笔墨的“源头活水”。像陈全胜这样积极主动的将书法原理运用于绘画之中,并取得相当好的艺术成效,在当今画界实属少数。而陈全胜作为一位画家出版《陈全胜书法集》,不仅仅是对他学书过程的梳理和总结,更表明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这一艺术实践行动将激发其他画家的文化自觉,对画家重视传统绘画文脉有着激励作用。在这个传统文化学习环境缺失的年代里,有一位画家身体力行的践行着传统文化的因子,掠过浮华,以平和之心,亲近传统,实乃画界之幸事!     (胡敬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