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美了,人更“美”
郓城县郭屯镇林集村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
2015年0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林集村秧歌扭出村民甜蜜生活。
     文/片 本报通讯员 车先申

  一条河把郓城县郭屯镇林集村分成南北两部分,清清的河水常年缓缓流动,不少鸟儿在这里嬉戏栖息,岸边的柳、池里的藕,入诗入画,一种纯生态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第一书记”来 村庄大变样
  “把穿越村东西的这条河开发出来,打造乡村旅游景点,河里养鱼、栽藕、划船,岸边建几家纯生态的农家饭店——这是省派‘第一书记’柳曰友给俺村做的计划。”说到省派“第一书记”,林集村党支部书记端木凡记难掩兴奋。
  他介绍说,“‘第一书记’来俺村不到三年的时间,小学教学楼给建起来了,旧桌凳全换新的了,还建起了幼儿园,青壮年安心去打工不再担心孩子了;自来水安装上了,再也不吃那高氟的水了;村里的街道硬化了,再也不会‘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啦!”
  端木凡记又指了指村内整齐划一的高压线杆说:“农村电网给升级改造了,路灯安上了。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就连城里最时髦的广场舞,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学会了,前两天镇里组织秧歌、广场舞大赛,俺村得了个二等奖。最近,我们还要去参加全县的秧歌、广场舞比赛呢!”
街里走一走 处处文化味
  说起村里的文化生活,三十七八岁、满脸胡子的村民赫胜强抢过了话茬:“您到街里走走,到处都是文化味,新建的广场上乡村大舞台很气派,广场上的健身器材成了老年人的宝贝,清早晚上压腿的、按摩腰的,成了村里的一大景。”记者和郝胜强一边在街上走着,一边感受着村里的文化氛围。
  村里的东西大街上,有文化长廊,有政策长廊,还有村内变迁的“今昔”长廊。在文化长廊里,有图文并茂的新二十四孝,也有流传千百年的传统二十四孝,有新《三字经》也有古《三字经》,政策长廊里有计划生育、宅基地、办理落户、新农合报销、新农保等办事的流程和条例法规。
  “现在俺村的日子不比城里人差,吃喝不愁不说,还学着讲营养讲养生。老头老太太爱听戏,手里整天掂着个唱戏机。逢年过节村里还组织演唱会,高兴了到舞台上喊两嗓子,要不就去秧歌队里扭几下。前几天,村里举办了迎新年文艺演唱会,俺还登台表演了。比以前天一黑就趴窝,睡不着胡思乱想强一百倍……”一位看上去年近七旬的老太太话还没有说完,就捂着嘴笑起来,激起笑声一片。
林集村子美 这里人更“美”
  林集村端木姓人口最多。在人们眼里,端木是极赋内涵的姓氏,2500年前更出现了一个端木家族永远的楷模范和荣耀——子贡。
  现在,林集村还保有端木家庙,内奉子贡塑像以及家谱。也就是端木子贡这一先贤的影响,加上省派“第一书记”柳曰友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揉合在一起,浸润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去,使林集村人走进文明,走进孝道、走进了忠厚。
  近两年,村里先后涌现了义养五保28年的“山东好人”唐秀君、外出打工的小伙子端木凡芳大爱感动无锡,荣登“无锡好人榜”。林集人因林集美而出名,林集村因林集人大爱而名声远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