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秦始皇祖籍山东说”新论之后,滨州先秦历史文化研究又出新成果
齐国初建始于滨
市文联主席、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象润研究多年,多文物、数据佐证其言论
2015年0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象润(左)在黄河河畔考察。
  滨州现存济水(古齐水)故道,现在在蒲园内。
      姜太公受封薄姑地
 齐国初建原于滨州

  “齐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首封的君主是姜太公。自1964-1988年的考古发现证明,临淄建城只有600年左右的历史,那么前240年在哪里?即齐国初建在哪里史说迷离。近十几年来,我们通过对我国先秦历史和滨州远古地理文化的研究和考证发现,澄清了姜太公建立齐国是从古代滨州启始的历史真相。”李象润说,齐国出现于西周初年,封诸侯建藩卫是西周王朝初建的基本政治制度。周武王为奖赏功臣和宗室而封姜太公因于蒲姑(薄姑)的“营丘”地而封建齐国,一统东夷地区。所以,后来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一,有“泱泱大国之风”的齐国最初因袭发迹于滨州薄姑国的地望。当时的领土比现在的滨州市地域还要开阔一些。《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的管仲话:“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南至穆陵,北至无棣,都是嬴(营)地。但中心地带远古“勃齐”,便是现在的滨州地域。
  李象润介绍,姜太公是西周王朝外戚的一号功臣,是周文王之盟师,是周武王的岳父和尚父。历史文献记载这位显赫人物的称呼许多,如姜子牙、姜尚、太公、太公望、吕尚、吕望等等。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姜子牙是周武王时期首封太公的:“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大东小东说》中考证出,周武王首封太公应是在山西霍太山宛西大吕一带,故姜太公又称吕望公。傅斯年说,“齐者,济也,济水之域也,其先有济,其裔在春秋为风姓。而营丘又在济水之东,武王之世,殷未大定,能越之而就国乎?尚父侯伋两世历为周辅,能远就国于如此之东国乎?综合经传所记,则知太公封邑本在吕也”。所以三年之后,成王东征胜利占领了薄姑之地域,才逐步移封齐水齐地,即“薄姑国”的地望,才真正开始了姜尚吕伋父子建立大齐国的历史进程。《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这里武王的话,只是战略号召的愿景,因当时周人的势力尚不能到达薄姑之东方。《齐世家》做“蒲姑”。
 陕甘宁之于新中国
 古滨州之于大齐国

  “古滨州长期是齐国‘坐大’‘称雄’的战略后方和宗庙发迹之地。古滨州对于大齐国,就像是新中国定都北京之前的准都‘陕甘宁’和‘西柏坡。”李象润介绍,商汤建都十三迁,周初太公率兵只能由济水而来,占滨州“营丘”初建国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2010年2月份,清华大学的李学勤教授告诉李象润,陈庄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中证明了姜太公建国“走济水”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因为陈庄遗址早于临淄许多年,并发现了重要的远古祭台,是西周初年的重要的城建遗址,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李象润说。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成王东征消灭薄姑以后,西周统治者留给后世的文献多是对历史歪曲的记载。再加上殷周之际存世之文献极少,又多是后代史家所著述,所以时空错位错时,在所难免。“从司马迁著《史记》到班固写《汉书》都没有搞清楚,到近代史林学者求证‘营丘’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错到临淄周边缘木求鱼而已。”李象润说,而真正“营丘”之地,却在滨州大地长期被埋没了。
 驻军均选高台地
 “营丘”为驻军“军团部”

  李象润说,按照北京大学苏秉琦先生的学术观点,在商周远古时期古文化、古城、古国都是一个概念,那时天下万国,在山东的版图上就有几百个小国。齐国初建从古河滨地区,即现滨州市地望开始,经过200多年的努力才逐步统一了山东半岛的主要区域。“营丘”的概念,一是因薄姑国嬴(营)姓,古文字“嬴”通“营”,“营丘”即嬴地域的高台丘陵之地,是指适于建城和屯兵的重镇,薄姑建城即在“营丘”也。再就是在西周存世金文中,姜太公因能征善战军内率兵尊称为“荧(荥)公”,“荧”与“营”(嬴)同音。故金文资料中,“荧、荣(荥、营)公”就是指姜太公,也再次证明周初时荣与营通用,“营”(荣)是姜太公军事集团的代称和族徽符号。“所以,‘营丘’便是姜太公等这个军事集团首脑机关的驻地称谓,是个流动‘军团部’的军事概念,”李象润表示,姜太公率领这支野战部队为建立西周王朝,从齐水上中游到入海处一路征战下来,最后的地点应是古齐水入海处薄姑建立大齐国,建都城之基正是薄姑“营丘”之地。
  李象润说,姜太公率大军从齐水上游的宛西与大吕班师东移,逐步发展到下游的薄姑地区,在进军过程中必然是不断选择丘陵高台宿营驻军,一路便有许多“营丘”之地。而滨州薄姑城,只是最后一个重要的“营丘”而已。而姜太公的“军团部”又与之古音相近,如此看来,“营丘”即与姜太公的驻军的“军团部”一致了,但因为司马迁著《史记》有讹错,后人只能臆说如云南辕北辙了。
  李象润说:“营(嬴)丘”的意义,完全可以理解和解释为“营地之丘”的学术概念,就是一个古代适于建城驻军的高陵之地。李象润和他的团队在最近几年为研究“营丘”问题,专门考察了从古济水以南的邹平、博兴,到济水以北的滨县、惠民、阳信、无棣、沾化等多个老县城的十字街和老县衙,发现都建在高台丘陵之上,比周围要高出二至五米以上,如滨县的老县城十字街即卧佛台遗址,惠民县城的十字街都昭然高出四周三至五米。
  姜太公为建功西周王朝和姜齐诸侯大国的缔造,率领的是一个军事氏族部落,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野战军团,这个野战军团必须有首脑中心——“军团部”(营丘),又是根据战争的需要经常运动和转移的,在当时战争的情况下,根据战事的进退需要随时安营扎寨,从齐水上游的宛西大吕到下游的齐水薄姑一路走来,又必然是不断选择丘陵高台宿营驻军。
  李象润认为,西周初年齐国始建,由于齐水齐地经济文化商代民俗之强大,所以太公只能“因其俗、简其礼”。国号称“齐国”,以顺民意,但“营丘”的氏族徽号却从河南大吕带到了齐水齐地薄姑城为都城。
 齐国首都建制
 后治临淄城

  李象润介绍,从西周以降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840年历史间,临淄作为齐都只有600年左右的历史,齐国初建的地方在那里?“历史研究和考证昭示,齐国之初只能建于古代滨州,不可能到淄水和莱水以的东昌潍地区和胶东地区安营扎寨,那一带当时属于强大的莱国地区和纪国地域。”
  “滨州大地,是齐文化和齐国起始的摇篮方舟。”李象润说,姜太公立国的地盘是位于古济水的薄姑国,周齐国前七世从战争到稳定建国的近240年间曾二徒其都,即:营丘(古滨城)——蒲姑城(博昌邑)——临菑城(今临淄)。齐国初立的基础是薄姑国,这里是齐国历史的发祥之地。
  薄姑氏族主要活动区域在泰山以北至勃海岸边一带,其活动范围因时有大有小,多有变化,但其中心区域在古齐(济水、大清河,即今黄河)水入海处。薄姑氏族,嬴姓,“嬴”与“营”上古为通假字,即薄姑“嬴地”又称“营地”或“营州”。《汉书·地理志》中也曾这样描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又称“薄丘”,在这里,李象润认为齐封“薄姑城”和齐都“营(嬴)丘”近似等于一个地理概念。在先秦,“丘”“阜”“虚”“陵”“台”都是指适合建城和驻军的风水高地。
  周成王灭薄姑,以封师太公,太公立国“营丘”之地,只能薄姑故都,《尔雅·释地》:“齐曰营州”。《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主要是现滨州市城区南北一带,绝不可能是南迁遥远的二百里以外的临菑城。临菑建都,只能是齐七世献公以后,随着齐国的强盛要经略胶东半岛,南迁临淄建新城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关于薄姑方国氏族的历史,《左传》昭公二十年,齐相晏子在博昌千乘城遄台对齐景公介绍薄姑故地曰:“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今博兴县博物馆纪录此事字迹模糊的《齐景公与晏子饮酒处》古碑尚存。讲的是在一次对饮中,晏子为齐景公细数古河济地区即现滨州的渊源,说:“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荝氏,汤时有逢公伯陵,殷末有薄姑氏,皆为诸侯,国此地。”
  《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山东通志》卷九《古迹志》“博兴县”下“蒲姑城”云:“在县东南十五里柳桥社。一作薄姑,又作姑棼。”薄姑都城在博兴之说得到许多历史文献的认同。但考古发现,则多在今黄河以北和小清河流域出现,更说明古“勃齐”“薄姑”是一个广大的历史文化区域,比文献记载的要宽泛的多。
  据《史记》记载,先秦齐国的地域特点是“滷湿之地”“有鱼盐之利”,靠近勃海,土地略带盐碱,这与上古滨州的地貌地理是吻合的。根据李象润多年的研究,已经发现的商周甲骨文中“齐”只是作为地名,并多是记载军队驻扎于此地。《甲骨文字集释》中,共有七处“齐”字。有五处明确记载“齐”是地名。“这些记载应该是说,商王的远征部队到达齐地的甲骨文记载了,上下数千年历历如新。但这些珍贵的甲骨文资料,司马迁和班固是没有看到的。”
  2014年12月18日,中国地域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袁行霈、王蒙等全国百余名学者齐聚北京共商“中国地域文化的现状与未来”的史纲大略。《滨州区域文化通览》编委会作为唯一的地级市单位应邀参加,滨州市文联主席、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象润代表滨州参会,并做重点发言。
  在会上,李象润全面介绍了滨州通览工作的创新历程,并阐发了近年来滨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新见,如研究整理出“齐国初建始于滨”“秦国嬴姓发于滨”等有关东夷文化、薄姑文化、九河文化、黄三角文化研究的重大成果。在发言中,李象润重点阐发了“齐国初建始于滨州”的理论建树,这是在他继2014年11月29日,在山东闯关东研究会提出“秦始皇祖籍山东滨州说”新论之后,又一重要的先秦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阐发。
  本报记者 王晓霜 郗运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