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三析 定格古齐
2015年0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象润在古城遗址考察采风。
  历代黄河变迁图考。
  博兴馆藏“齐景公与晏子”碑。
   从“勃齐”之雄称 看古“齐”轮廓
  远古时期,即姜太公始封之前,齐的地理内涵究竟是什么?《尔雅·释地》说:“齐,齐也。地在勃海之南,勃齐之中也。”《尔雅》本身就是古代最著名的权威性训诂典籍,甚至是至今唯一传世的先秦训诂典籍。而它又极可能是战国时期齐国人的学术著作,对于齐的地理解释自然应该是更具有正确性。作为解释对象的“齐”即齐国,不管是战国之“齐”,还是更早一些的西周之“齐”,其地域之广大可见一斑矣。
  勃,字原意思是喻小孩子降生时生机勃勃的姿态。根据“地在渤海之南,勃齐之中”的说法,可以推断,“勃齐”之“勃”既然与今“渤海”相对应的,应该是与“渤海”的含义相同。李象润说,黄河入海的广阔海域称勃海,古滨州称蒲台,南有博兴县,黄河以北县区多有薄姑冢和薄姑庙遗址,这些都是商周“薄姑国”历史的印记和影响。
  勃齐对举成为词组,显然,“齐”是可以与“勃”对称的一片巨大的地理空间。由此推断,“勃齐”之“齐”自当是“勃海”以西南的一片广大地域。李象润认为,济水源于济源,注流入渤海。渤海以西则正是济水流域。从古文字学来看,“齐”是本字,“济”是后起的,最早的河水命名并无“氵”,如古齐地域的淄水、渑水,在《晏子春秋》中还都被写作“菑”、“黾”,到战国之后才演变成为“淄”、“渑”。
  “无疑,齐是济的原字。齐的本意就是代表济水流域。这样一来,‘齐’名字与地理位置才完全吻合《尔雅》齐地在勃海之南,勃齐之中的解释。”李象润表示,也只这样解释,才能与商代甲骨文中‘齐’地是一个地域,亦即薄姑方国的意义。由此可知,齐国之“齐”是从古滨州的“济水”得名的。“作为地名的‘勃’‘齐’,‘勃’后演变为‘渤’,也为‘齐’演变为‘济’提供了鲜明有力的学术证据。”
从古字形分析 看“齐”字的原始本义
  从字形分析,在甲骨文、金文中,齐的上面或是三个菱形似箭簇,原始意义与古“泉”的字形和形象一致,或作圆形、或作菱形,这就是三个简缩的泉字水纹,皆为流水之型。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齐’的远早字形三个圆形符的排列不同一般的中间高,两边低。而是中间低,两边高。此外,在甲骨篆字和金文中,还有的齐字形是在下面加了两横,这才演变成了后来的繁体字‘齊’。”李象润说,甲骨文中动态的流水是竖形的,静态和缓慢的水字就是略带弯曲的三横,济水流域为平原,符合水流缓慢的特征,水的上面有了三条源泉的形象,省去一横,剩下两横,正与表示河流的“水”的字形保持了一致性。
  河海流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华夏文明的摇篮是所谓“四渎”江、河、淮、济。也就是说,“齐(济)水”之“齐”在华夏文明早期,是最为重要的地理名称。显然“齐水”之“齐”是具体形象的名物词。所以,最早的“齐”字是因“齐水”流动而创造的,“齐”字的本义应该是“齐水”的流纹,其它的解释皆是讹误之语。
  依据近现代出土甲骨文的资料,从造字的“六书”规律分析,“齐”字本义即为“齐水”,齐水地望便是“齐国”之根的远古滨州地域。横向考察,和姜太公封齐同时,先后建国或商代尚存的鲁、莱、纪、莒、燕、韩、赵、魏、卫、晋、秦、楚等西周封国,都是因山、因水或古地名而建国称国号的。
  唯独“齐”之来源,由于初始建于齐水滨州240年,强盛后南迁于临淄建城600年发达于诸侯,故汉初史家绝唱的司马迁也语焉不详,即让后代史林一误传讹数千年,这正是古代历史学家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
  总之,西周齐国之前,“齐”即“济水”,西周封齐国的封地领域为“泰山以北”的济水流域。召康公对于齐地域范围的大致描述:“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正与古代“四渎”之一的济水流域轮廓吻合,即古滨州“勃齐”之地,该称谓到《尔雅》成书之时尚为众人熟知。从齐的字形分析和甲骨文字显示的有关资料以及《山海经》等相关的文献佐证,齐国的命名是源于“四渎”之一的济(齐)水,古证姜齐建国初始于滨州。
  其实从远古历史文献的研究来看,姜太公受封建国以前,古河济地区即为姜姓统治集团长期所长期经营,并早有齐水、齐地、齐国、齐州、齐名。逢振镐先生在《山东古国与姓氏》中说:“商代齐国,炎帝后姜姓国。地在营丘,营丘曰齐,原是北齐逄伯陵故国。姜太公复封,国号仍曰齐。”由此可知,西周的姜太公因薄姑国封建的“齐国”。其实不是新建,而应是西周齐国的复齐,犹如上世纪犹太复国主义,建立的以色列国。再说,姜太公年轻的时候就生活历练在古河济一带,他钓鱼的初始之地便是在滨城通向沾化入海的古姜河之畔的海曲之地,现在沾化区的古钓鱼台遗址尚存,其后裔长期居住的季姜堂、吕望庄、薛桥、子牙庄等许多村落尚在犹存,历史脉络清晰可见。
从济水的流域范围 看“齐”的地域广博
  《尔雅·释水》:“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江、河、淮、济是也。”关于“济水”,古人多认为古代济水有三段水流组成。《山海经》:“济水出其山东南邱。”也就是发源于河南王屋山的允水——所谓济源为第一段。《尚书·禹贡》:“导允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荧)。”黄河以南的荥水,源头与黄河相连,注入巨野泽,是第二段。《山海经》:济水“绝巨野,注勃海。入齐琅槐东北也。”
  李象润表示,“勃齐”,东含勃海南岸半岛地区,西至巨野泽以东,涵盖了今山东省西南和北部的广大地域,“勃齐”的中心地带就是周代封国之“齐”,这样在地理上才可以与“齐在勃齐之中”吻合,也是唯一能够讲得通的。无棣在今滨州的北部,标志着当时济水与古黄河的分界,显然“东至于海……北至于无棣”这四句话就是对于当时号称“四渎”之一的济水流域的大致轮廓地理定位的表述。“这话又是转述太公首封时召康公的宣告语,显然这与封“齐国”名称才是完全吻合的。周人尚礼,讲求名正言顺。太公封齐,实至名归,正见于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