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爽:守望传统手工刺绣
2015年0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夏玉爽为女儿绣好的《国色天香》。
     手工刺绣在孙家疃有悠久的历史,如今,老艺人年纪大了看不见,年轻人也不学,这老手艺正在渐渐失传。
  今年53岁的夏玉爽是目前孙家疃为数不多的刺绣老艺人。
□13岁绣花女独当一面
  手工刺绣在孙家疃有悠久的历史,从1956年就在镇驻地设绣花厂,各村设分厂,有专人负责,女孩从小就学绣花,妇女更是辛苦,白天忙农活,晚上点着煤油灯绣花。
  当时农村农林牧副渔,副业主要靠绣花。当时的绣花品种主要有绣衣、麻布。1980年前后,本地妇女基本都到乡镇企业务工,从事绣花的人较少,但传统技艺还是传承下来,夏玉爽就是其中之一。
  夏玉爽自幼受长辈影响,耳濡目染,非常喜爱刺绣。妈妈和姐姐们言传身教,13岁时,她就拿起绣针独当一面。夏玉爽说,自己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刺绣,现在一手精湛的刺绣技巧全靠耳濡目染和勤练。“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拿不惯针,只能跟着前辈们绣简单的图案,练了好久才上手,那时候农村里的妇女大部分都会绣花,算是一门手艺。”
□渔家女为刺绣自学绘画
  在夏玉爽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两幅绣品,都是她亲手绣的,去年,参加孙家疃街道办的民俗手工艺品比赛,她还得了一等奖,街坊们都夸她有一双巧手。可她自己知道,这是自己勤学勤练的结果,“以前绣花在大队能挣工分,我的作品从来都是一次过关,没有偷工减料的。”
  夏玉爽刺绣不拘一格,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设计图案,配线。她原来不会画画,为刺绣,她经常比对着书、电脑上的图案来描绘,自学成才。她拿出几张自己设计的草样给记者看,有鸳鸯戏水,有孔雀开屏,有牡丹花开,等等。虽然是简单的铅笔画,虽然画工不是很完美,但也属于中上水平。为了更好地展示作品,她总是先把想绣的图案描在白布上,画好后再买回颜色丰富的线,按照自己平日里所看到的事物颜色配线即可。“现在手头还有一些五彩线,我想给孩子绣一幅小一点的绣品摆在家里,也算是我的一份心意。”
□苏绣技法真丝“绽”牡丹
  12日上午,记者来到孙家疃街道外窑村夏玉爽家中。一开门,迎面墙上的一幅“国色天香”绣品映入眼帘:大朵的牡丹花,翠绿的叶子,繁华簇锦的感觉,一针一线,色彩鲜明,匠心独运中显露着传统文化的精致大方。
  夏玉爽心直口快,言谈中透着爽朗。见记者被墙上的绣品吸引,她很高兴,介绍起这幅作品来。“别看这幅绣品不大,紧赶慢赶也用了三个月。”
  她说,这幅作品是用的苏绣绣法,苏绣是苏州刺绣产品的总称,注重运针变化,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点、戳纱、接针、滚针、打子、擞扣针、正抢、反抢等。这些说起来简单,学起来难。刚开始,夏玉爽只能在麻布上绣单一图案,因为麻布、生丝比较硬,绣起来简单。慢慢练好手艺,她才敢在生丝上绣,如今,她的真丝刺绣也掌控的很好。
  夏玉爽说自己的手艺不是最好的,老一辈艺人大多因身体原因不再刺绣,会的人已经很少了。这几年,受简单易懂的十字绣影响,刺绣越来越处于弱势,她希望能有人关注刺绣,将手艺传承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