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工高坤:
至今难忘收集剪报的日子
2015年01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相伴多年,《齐鲁晚报》已经成为高坤的“老朋友”。 本报记者 袁鹏 摄
     本报枣庄1月21日讯(记者 袁鹏) 读者高坤的职业生涯经历十分丰富,毕业后他先后在乡镇政府、区一级政府和企业工作过,他表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报纸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年我们是山东省第一批三支一扶志愿者,从学校毕业后我就到了峄城区古邵镇。”20日,在采访中,高坤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基层工作时和报纸的故事。2006年高坤从学校毕业,来到古邵镇工作,虽然挂职团委副书记,但是实际上就是在做基层的工作。他告诉记者,在基层接触外界的机会少,主要就靠看报纸。那时候学习的热情也高,专门准备了好几个大本子,翻看《齐鲁晚报》时看到好的文章就直接剪下来贴到本子上,收集起来。
  高坤向记者介绍,当时在基层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每年6月份开始的三夏防火。那时候他就驻守在田间地头上,时刻准备处理火情。“在地头上搭个棚子弄个凉席,有时一连二十多天吃住都在那里。”高坤说,基层的条件很艰苦,澡都没法洗,但物质上的困难都不算什么,最难受的是长时间值班太单调。那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有同事从办公室过来,能捎来一份《齐鲁晚报》。就这样,夏日田野上孤独的一个小棚子里,一个人与一份报纸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009年高坤告别基层的岗位,来到峄城区政府部门就职。不过,2011年他就离开了峄城,到了市中区的一家企业工作。说到这里高坤非常感慨,他说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经过了很多变动,这么多年来媒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息渠道多了,但是问题也来了,特别是网上传的一些消息,有时难辨真假。”高坤说,虽然现在他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也是非常忙碌,但由于信息内容的严肃、正规和有公信力,《齐鲁晚报》依然是他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高坤还表示,他现在除了阅读纸质的《齐鲁晚报》还在微博上关注了齐鲁晚报总部及齐鲁晚报今日枣庄的官方微博,并且经常与之进行互动。“关于枣庄的一些新闻报道我也经常会转发留言,表达我自己的看法。”高坤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