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之言】
2015年02月0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伦理和规矩是教育的起点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人本性中的善良都是相近的,一个家庭看重什么价值观、有什么样的规矩、有什么样的习惯,将逐渐地传递给孩子。《弟子规》一开头就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首先就是“入则孝,出则悌”,有孝悌之义;其次要言语谨慎、行为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义道德之人;如果说以上这些都做到了,还有时间和精力,那就学点书本上的知识。现在的孩子,往往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学到了博士,读了十几年书,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的学习确实相对欠缺,还得补补课。这个补课,不是让孩子毕恭毕敬听家长的训斥,而是一种对伦理规矩的学习、接纳。有时候,它是一个生命尊严从家庭中的自我唤醒。一个孩子,要怎么去做才是有恭敬之心呢?“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就算拿的是一个空盘子空碗,也要像里面有东西一样,端端正正地捧着;即使进到一个空屋子里,也要像有人一样毕恭毕敬,不可随意喧哗。做任何事情有一份恭敬之心,从家里开始,再到社会上,这就是公民道德的起点。
家教和门风,学则可以成圣,不学则无以成人。中国人的圣贤理想是一脉相传的,学习就是一个光明所在。所以,伦理规矩教育的起点,是从家庭开始的。
——于丹(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儒学不是关在书斋里的学问
儒学不是关在书斋里的学问,儒学本身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是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诚正格致”、“修齐治平”的致用之学,如果对它只有研究、没有弘扬,只有学术、没有实践,特别是没有面对现实社会需要而提出的解决办法,儒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传世的真谛。今天想要扭转信仰缺失、行为失序的状态,儒学自然是重要参考。
——舒大刚(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
教育要以“人格养成”为根本目的
今天的中国要复兴优秀传统文化,让孔子思想和学说发挥出现实意义,首先就要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引入儒家教育理念——教育要以“人格养成”为根本目的,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养成君子”。要通过教育实现“人格养成”,一个重要的形态就是让孩子有机会认真研读中国经典,把中国的经典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的一部分。让人比较欣慰的是,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去年4月份通过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里提出了要在小学、中学、大学建立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我觉得这就是中国教育走上正轨的标志。不过,要重建儒家教育体系一定要因时而异,不是全盘照搬古人的做法。我只是希望用儒家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构筑一个基础,孩子有了这样一套教育体系之后,就大体上可以养成比较健全的人格。这时候他再学其他的东西,会学得更快,尤其重要的是他知道学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姚中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