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
年货——记录岁月里的年味儿
2015年02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赵清华                                
  春节前夕,人们把对“家”、“团圆”的爱意倾注于诸多礼节和仪式。于是,置办年货成了人们迎接新年中的一件大事。
  “祥子的眼增加了亮光,看见路旁的年货,他想到曹家必定该送礼了;送一份总有他几毛酒钱。”这是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对祥子的描写。每一部小说都镌刻着特定历史的发展印记,而年货也如同这小说一般,诉说着不同年代的故事。
  古人过年之前,因为物资比较缺乏,而且交通不方便,所以,家家户户在节前10天左右准备年货。他们把办年货叫赶集,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现今在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古代人们所购年货主要包括: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也包括为小孩子买的新衣新帽等。
  然而,不同的年代里年货都被进行着不一样的定义。火红的春联,五颜六色的花炮作为春节的习俗没变之外,其他年货跟随时代潮流发生着变化。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年货是一桌难得吃上一顿的白面水饺,如今,年货已经变得五彩缤纷,各种新奇特的年货纷纷跳进人们的年货篮子,像DIY手工年货、3D年画、健身年卡等等。这有着浓厚时代色彩的年货演变过程,不同的是年货内容,相同的是凝结其中的生活滋味。
  当然,虽于同一天过年,在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同为家庭团聚,为家人祈福的过年准备活动在中国可谓风采各异,各有看点。东北酸爽的酸菜、胶东香甜的饽饽、重庆的特色腊肉、温州的美味年糕……都勾起了人们对年的向往,因地域不同,年货清单里也体现着各地文化的差异,循着年货的味道,正可提前感受一下这浓浓的年味儿。
  随着网购、海淘日益深入生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转向网络购物,进超市办年货的习惯也逐渐开始向互联网转移。年货,这个传统节日的专属产物,也无一幸免地被电商锁定。
  如今的年货变得五花八门,全国各地的年货似乎唾手可得。很多人却发现,这年味儿变得越来越淡,如何做才能守得住这份传统气氛呢?为此,著名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表示,“节日是一种文化,是有具体内涵和品质的。开放的年代,人们对文化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过节其实更多地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内涵的娱乐文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走亲访友或者请客送礼崇尚的一种吃喝饮食文化。所以要找回节日文化时代性,不是一味地去复制追求传统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