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味儿的老济南大集
2015年02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振声
  老济南的年味儿是从腊八节开始飘散的。“腊八”一过,散落在市区各处的大集便红火起来,它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冷清单调,变得花花绿绿、五颜六色起来。各家商铺门头贴上了福字,吊上了灯笼,挂上了中国结,让风一吹,飘飘摇摇,飘出了商家的喜悦,摇出了年的味道。
  年前的济南大集,到处是卖年画的,全是喜庆内容:富贵牡丹、报春腊梅、捧仙桃的寿星、抱金鲤的娃娃、美丽的神话故事,摊主将它们挂成一面面画墙,徜徉其中的男女全成了画中人。
  到处是卖对联的,全是吉祥好词:“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彩云迎风来”、“五福百福全家福,千春万春满堂春”……黑字油亮,红纸烫金,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浓墨清香,散发出年的味道。
  动静最大的是烟花鞭炮市口,这里是孩子们的天下,看着商家为了揽客,争相燃放拿手产品那叫一个过瘾。五彩缤纷的花雨、震天动地的爆竹、声嘶力竭的叫卖、欢呼雀跃的尖叫炸成一锅粥,也把年味炸得最浓。
  赶大集是个老概念,又是种新时尚,它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可直到今天人们仍乐此不疲,赶了数千年的大集经久不衰,可见它有多大魅力。济南人赶大集可追溯到大舜时期,舜躬耕于历山,拿自家多余的产品换回自家没有的东西,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就是大集的雏形。再往后集越赶越大,物品越来越多,物物交换也变成了现钱买卖,慢慢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济南的集日很多,五天一集,相互岔开,喜欢的人围着济南转悠,天天都有大集可赶。但论起规模来,南有山水沟,北有泺口镇,是当时规模比较大的集市。
  山水沟在老城西南,因南部下来的山水在此流入西护城河而得名。当时在这里聚集的大多是外地人,为了养家糊口就地摆摊做点小买卖,久而久之演变成了大集。最初以买卖农副产品为主,后来发展成一处旧货市场,俗称“破烂儿市”,每逢农历二、七,一个挨着一个的地摊儿卖的全是旧货,什么服装鞋帽、座钟唱机、火炉烟筒、锅碗瓢盆、坛坛罐罐,还有陈报旧画、废旧书籍、铜钱刀币、手镯玉佩等应有尽有。那时多数人家的日子比较清苦,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基本都来这里淘换,图的是旧货实用价格便宜。当然也有有钱人、文化人或喜欢搞收藏的来淘宝,还真能淘到不少诸如名人字画、绝版古籍、红木老玉、珍贵钱币之类的稀罕玩意。
  泺口当年是个古镇,建有单独的圩子城和圩子河,与济南老城相比像个独立王国。因为这里有黄河码头,南来北往的货物需要中转交易,所以集市规模更大且不止一个集日,二七、三八、四九都有,只是不在一条街上。这里买卖的都是大宗物品,比如木材、煤炭、牲畜、布匹、瓜果、水产品等,成交之后接着装船再运往别处,从早到晚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赶集的时候更有耍猴、摔跤、拉洋片、变戏法、玩把式、练气功的以及算命、打卦、猜字、看相的前来助兴,引得老城及黄河以北的百姓都来看热闹。泺口码头的货运功能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达逐渐弱化,泺口大集也由兴而衰不复存在。但当年的大集却被人们以街道名字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现在的二七集街、三八集街等,都是当年赶大集的地方,它们已成为文化遗存,永久印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早年的济南还有许多大集,像八里洼集、甸柳庄集、英雄山集、白马山集、十六里河集、标山凤凰山集等都比较有名,只是大都以蔬菜、瓜果、鱼肉、服装为交易对象,没什么特点,倒是有几处季节性比较强的专业批发大集更受人们关注。比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东郊东圩子门外曾形成过一个地瓜大集,每年收地瓜的时候周边农民肩挑背扛、车拉驴驮将地瓜集中到这里的一处场院里,场院北头还有个简易戏台,每天晚上都有戏班子演出,人们白天做买卖,晚上看节目,“地瓜集上看大戏”竟成了当时济南一景。这处地瓜大集在粮食统购统销的时候被取消了,遗憾的是以后再也没能恢复起来。
  有人说,大集与现代都市不大搭调,许多城市已把大集赶到了郊外,以豪华商厦、商业广场、大型超市、网商电商取而代之。然而济南不同,它既不排斥新潮,豪华设施一样不缺;又特别珍爱传统,原始大集也照样保留。尽管场地因城市规划有所变动,但五天一个大集,让人们赶得欢天喜地有滋有味。快过年了,咱们大集上逛逛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