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叫板”
2015年02月0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先是阿里,这次是富士康,企业公开叫板“官方”的批评,这与批评本身一起堪称是个新现象,甚至被喧嚣的舆论解读为是双方的“叫板”与“掐架”。舆论的兴奋点或许还停留在“公然叫板”之类的热闹和喧嚣上,其实冷静地想一想,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的点名批评和叫板回应,或许正是双方进步的表现。
□任鹏
行业巨头再一次罕见地被点名批评。
2月2日,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法律工作部部长郭军就劳动法实施20周年情况进行回顾。在说明“超时加班问题相当严重”时,对富士康等公司进行了点名批评。郭军表示,富士康等一些企业长期违法安排劳动者长时间加班,致使部分劳动者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过劳死或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看到旗下公司受到“委屈”,鸿海随后通过公开声明的方式进行回应。“我们不完美,但请关注我们的进步……郭军先生从未来过富士康的任何一个园区”,提议“多走基层”。
并非一家媒体为全总点赞。
《环球时报》引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的话表明了“该点富士康名”的态度。“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劳资冲突的高发期,此次全总对富士康的超时加班等问题大声说‘不’……只有如此,工会调节劳动关系的作用才会更加显著,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长江日报》的观点更为直接,“对于企业的这种违法加班行为,确实有必要点名批评,进行道德谴责,以舆论的压力倒逼企业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
如果只陷在谁对谁错的争论中,显然没有太多的意义。中国网提出要就此进行深刻反思反省,着力优化企业用工环境。“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工时制度,保障职工休息和休假的权利,是企业应该遵循的用人原则,更是一道企业责任标尺。”
当然也有评论看到了争论变好事的可能。
“重建工会工作系统和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一次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郭军‘受邀’走基层,或许正是做好转型期工会工作的一大契机。”人民网评论指出。
《法制日报》的观察者喊出了“工会监督企业还要靠法治撑腰”的观点,“此次全总提出要推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和建议书制度,建立重大典型违法案件曝光和公开谴责制度,这既是全总努力的方向,也为地方工会创新打开了思路。” 《新京报》则观察到一个新的问题,在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产业工人的新形势下,工会系统当怎样发挥效力,维护好工人的权益。“这需要工会系统创新组织形式,规范工会选举程序,落实工会会员的罢免权;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协商机制,积极处理员工薪酬问题和工厂管理问题。工会真正维护好劳工权益,为工人提供法律支持等,也是职工的福利,而且是当下最重要的福利。”
但事实显然更加残酷。北京师范大学不久前发布的一项劳动力市场的报告显示:我国九成行业周工时超过40小时,过半数行业每周要加班4小时以上。这种现象在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加工制造业中尤为普遍。
当抛开孰对孰错的口舌之争,把视角转向背后的社会现实时,一切争论都显得如此苍白。
“发生在富士康身上的很多事情,都存在明显悖论。一方面人们指责富士康工作环境压抑,另一方面各地对于引进富士康趋之若鹜,富士康的招工现场也是火爆异常;一方面人们指责富士康的加班文化损害劳动者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富士康员工曾因为加班太少而抗议。原因很简单,加班工资高,打工者首先是求薪。”
《北京商报》显然看到了这种无奈,“底薪不高,工人自然愿意加班多挣钱。但你要苛责底薪为何不高,那就不是道德问题了,而是市场问题了。工资水平是由劳动力市场决定的,不是由人社部和全总决定的。”这家以财富新闻为主体的财经类商务日报无疑是把问题放大了去看,“近些年,虽然人口结构的持续变化,人口红利渐失,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已经开始倒逼富士康模式的企业,要么迁往成本洼地,要么转型升级。在市场因素和法律因素都积极促成上升趋势的背景下,富士康所代表的中国制造模式,将遭遇极大的转型摩擦。”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最后,《北京商报》也只能无奈地叹上几句,“在时代的大转弯中,所有的不适,都将化成巨大的摩擦声响,回荡在新常态的山谷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