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辫子知青姐姐你还好吗
2015年02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当年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的情景。(资料片)
   刘曰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孩童时代的我,亲眼目睹了女知识青年同男人一样辛苦劳作,年轻漂亮的大辫子姐姐就是我接触过的一位可亲可爱的“女汉子”,因为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脑后有条大辫子,再加上她吃苦耐劳的性格,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下发以后,势不可挡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文革”两年后,中国各个领域一片大乱,政府机构瘫痪了,工厂停工了,学校停课了,人与人派别之间的分歧发展成了武斗。文化大革命由于是从学校发动起来的,学生相对单纯,在被作为发动文革的工具后,无所事事的红卫兵已经成了被利用的破坏力量。很多工厂处于停顿状态,城市已经无法安置连续三届2000来万毕业生就业。如果让他们仍然滞留在城市,又无法继续学业,后果肯定是严重的。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于是在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为期十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由此拉开序幕,一大批知识青年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
偶遇可爱的大辫子知青姐姐
  记得那是1975年的秋天,也是我上小学一年级后的第一个假期,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完。刚刚吃过早饭,村里树上的大喇叭“吱吱”响起来,叽哩哇啦地说了些啥,小孩子根本不关心。父亲吃了午饭就出门,我尾随而至南坡的田边,原来大人们在平整低洼处的土地。抬头望望,满眼是人,三五成一群,十多个一小队,几百人的队伍干得热火朝天。正在发愣之时,听到了不远处传来爽朗的笑声,仔细瞅瞅,原来是六个年轻的女同志在边擦汗边说着笑着。不认识她们,但是看她们的年龄也不大,成熟中略显出稚嫩,似乎比我大那么一点点。往近处挪挪,只见一个甩着大辫子的姐姐,后背的深色上衣已经湿透。她们同男人一样光着脚丫,布褡裢牢固在双肩上,满脸是汗。看了一会儿,恍然大悟,天啊,这可是男人的活啊,怎么让女人干了?直到晚上问父亲咋回事时,才从父亲的口中知道了她们是下乡的知青,来接受教育和锻炼的,由此“知青”二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大约两天后的早晨,因下雨未出工,大人们在家歇着,好奇心驱使我去了大队部看看知青姐姐们。她们有的在看书,有的不知道在写着什么。大辫子姐姐看到我就凑了上来,笑眯眯地逗我玩。年龄小,也没有什么顾忌,和姐姐连打带闹了一番。就在我将要离开时,大辫子姐姐让我再玩一会儿,我不同意。说着说着,大辫子姐姐抓起了一个“黑把子”吓唬我,说再走公安就要拿铐子(手铐)来抓我了,吓得我一直陪她玩到中午才离开。临走时姐姐说:“别害怕,那是一个电话机,不摇动它不通。”原来如此,我从此知道了摇把子电话。此后,慢慢地和姐姐们熟悉了,就经常去找她们和不远处的男知青玩,直到一年后的冬天大雪时她们离开,从此杳无音信。

40年过去,难忘大辫子姐姐
  时间飞逝,日月如梭,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那时的贫困景象早已经不再。当初豆蔻年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是花甲或古稀之年。曾经的毛头小伙子和羞答答的姑娘都已经两鬓斑白,有的做了爷爷或姥爷,有的当了奶奶或姥娘。如今的他们或许在白天看孩子及读书看报,但在夜里或许常常梦见当年挥洒青春和汗水的那片土地,可能会时时想起曾经一块儿同甘苦、共患难的姐妹兄弟。
  现在常常想起大辫子姐姐逗我玩的情形,只记得她姓胡,左右腮两边有深深的酒窝,笑起来很好看的样子。不知大辫子姐姐后来去了哪里,过得是否安好,现在想起来,姐姐大约也六十岁了,从一个青春少女,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太太。姐姐就是那个知青时代的一个缩影,和姐姐相识是一段难得的缘分,陪姐姐逗趣也是一段人生难得的经历,相信姐姐没有忘记,我也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