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行第六站:单县蔡堂镇
故道出菏处,今朝民心润
2015年02月1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原生态的黄河古道湿地保护区。
梅庄村王文莲家新盖了楼房,购置了汽车。
杂果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扩大干鲜杂果优势,发展农家乐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是曾让不少人向往的江南美景,但拥有10000多亩黄河故道荒滩的蔡堂镇,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景。
提起蔡堂镇,梅庄村的杂果总是会被人提起。这个位于黄河故道北侧的小村庄,以干鲜杂果生产为主,主产李子、杏、桃等干鲜杂果。尤其是近几年来,干鲜杂果需求日益旺盛,该村的干鲜杂果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远近文明的特色产品。“2014年全村种植干鲜杂果500余亩,约占耕地面积30%,实现产值200万元,干鲜杂果生产从业人员200多人,人均增加纯收入2200元。”蔡堂镇党委书记朱瑞洪说。
“家里主要种植桃、杏、李子等,每年不到成熟季节就有不少订单,李子都销往东北地区。”村民王文莲说,家里种了4亩多杂果,从未担心过销路,且杂果种植比较省事,前半年都在果园里打理果树,下半年还可以去附近打工。“3年前家里盖起了楼房,今年又买了轿车,这日子越过越舒坦。”
王文莲家仅仅是梅庄村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梅庄村以“一村一品”发展为主线,大力推动农户联合种植,全村李子、杏、油桃都已集中连片,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既有利于田间管理,又有利于水果的销售,村民们种植干鲜杂果积极性极大提高,收入也快速增长。
据朱瑞洪介绍,为进一步生产优质杂果,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梅庄村组织根据地域特点,及时引进优良品种示范推广。近年来先后引进了美国蛇李、凯特杏等特别品种,并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进行杂果的统一收购、销售,降低了农民的销售风险和成本,市场化的营销模式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
“之后我们要优化干鲜杂果品种,不断试验、试种新品种,不断改良品种,良中选优,优中求稳,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规模,把梅庄村全力打造成单县特色水果种植基地。”朱瑞洪说,他们利用干鲜杂果优势资源,建设生态采摘园,发展农家乐,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黄河行第六站,也是本报黄河行最后一站,记者来到黄河故道出菏泽的最后一个镇—蔡堂镇。这个拥有10000多亩黄河故道荒滩的小镇,紧靠全国第二大平原水库,充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为农业生产以及渔业生产提供了充足水源。蔡堂镇处于鲁豫皖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听三省”之说。该镇不仅环境优美,还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产业,镇里群众心心念念的美好生活就在眼前。
文/本报记者 李德领
片/本报记者 邓兴宇
利用自身资源,打造特色产业 该镇农业已形成六大生产基地
据朱瑞洪介绍,该镇拥有黄河故道荒滩10000多亩,紧靠全国第二大平原水库,充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为农业生产特别是渔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境内的黄河故道西起段庄村,东至张新庄村,全长约3.8km,拥有可开发水资源面积4800亩,黄河故道可开发水资源十分丰富。黄河故道属天然水产品示范区,采用“以生殖渔”生产模式,利用黑水河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无污染鲶鱼、花鲢、卿鱼、草鱼、青虾等水产品。
蔡堂镇位于鲁豫皖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听三省”之说。且东临京沪铁路,西靠京九铁路,南接陇海铁路,北挽新石铁路,新老两条省级定砀公路贯穿境内,东西南北四通八达,便利的交通给予该镇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契机。
据朱瑞洪介绍,该镇农业已形成水产、粮棉、油料、瓜菜、林果、畜牧六大生产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培植畜牧养殖业,规模养殖场50余处,鲁西黄牛、青山羊、新品种生猪等大牲畜存栏80余万头/只。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