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的年货记忆
2015年02月1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人过年之前,要准备很多吃的、用的、穿的……统称为年货。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符号,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年龄段人们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同的记忆,也成为每个年代更迭的缩影。
9日,农历腊月二十一,各大超市、商场循环播放着喜庆的旋律,商家早已打出“年货大街”、“年末扫货”的促销广告,所有的一切都在为羊年的到来预热。上了年纪的人说,备年货,才有新年的喜庆气儿。
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那些逝去的时间和远去的年货记忆。
□ 20世纪50年代:吃顿饺子就算过年
“初一早上吃顿饺子,这就是一年。”回忆自己十几岁过年的情景时,今年79岁的临港区汪疃镇居民于日欣说,那时候年货再简单不过,2斤猪肉、炸1斤豆腐块、蒸枣饽饽,“普通人家也就这些。”于日欣回忆,那时候,家里招待客人的菜就是自家种的白菜,“白菜炖豆腐,加把粉条就是待客的硬菜。”
在威海,过年蒸枣饽饽的习俗一直留传至今,“吃不到饺子,吃大枣饽饽也知足。”于日欣说,那时过年很少见荤腥,但大枣饽饽一定要蒸。“那时枣不多,一个枣得切好几半儿,省着用。蒸十个九个枣的饽饽,寓意满堂红。”于日欣说,富裕人的家里用白面蒸,日子紧吧的就只能在枣饽饽里加“里子”,外皮是白面,里面夹层夹上地瓜面、玉米面。
□ 20世纪60年代:50块钱搞定所有年货
提起上世纪60年代办年货的情景,威海市民周国强说,“50块钱能把所有年货都办了,可这是一年当中家里最大的开销。”
到了那个年代,已经有鱼、肉、鸡蛋、糖豆、鞭炮,“花样还行,就是每样都少得很。”周国强说,鱼论条买,还得是小鱼,两条大的鱼得留着招待亲戚。“糖豆,这个名字很形象,因为它就是豆子的形状,吃起来甜中带辣,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当时家里罕见地出现了酥糖,每个孩子分上几块,揣在口袋里,小心翼翼地留着,直到包装脱落,开始融化的时候,才舍得拿出来解馋。吃时酥糖入口即化,香甜腻口,满口留香的感觉好像再难找到。
“鞭炮是论把买。”周国强说,有时家里过年就买一把小鞭,大概20个,一个一个放,就图个新年喜庆,仅此而已,再无多余的给孩子们消遣,那时候,能拿出一把鞭炮放放,还是一件很得意的事。
□ 20世纪70年代:搬着板凳排队买菜
上世纪70年代,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好多物品都要凭票供应,各家各户平时都勒紧裤腰带,省着各种票据,多置办些年货,过个体面年。搬个小板凳在供销社门口帮爸妈排队购年货的情景,让林霄燕记忆犹新,“城里人买年货基本就指望供销社那样的国营商店。”
“过年的时候,我的任务就是帮家里排队买年货。”林霄燕说,为了买菜,父亲一般会大清早就到菜房子门口排队,等她起床后就去接班,估摸着快排到了,父亲就会再回去接手。林霄燕回忆,当年能买到的绿色菜很少,买到的黄瓜为了保鲜,回到家里要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上布。
□ 20世纪80年代:果子、酒、蛋糕是年货老三样
“走亲戚串门送的礼是果子、酒、蛋糕,这就是点心。”今年60岁的市民江德丽说,那时候这些是送给亲友礼品的标配。果子,是北方的一种面食,和桃酥类似。“那时候的蛋糕比较硬,用透明的塑料包装,送礼却是很有面子。”
“最想吃自己用碾子磨面做的年糕。”70后市民于晓东说,那个年代过年前,村里各家各户都要磨黍米做年糕,村里就一台碾子,有时排队要到半夜才能轮到。年糕因为谐音“年高”,是过年的应景食品。“蒸熟后,撒上白糖,那味道才是香。”于晓东说,现在市场上卖的那种年糕再也吃不出这种亲手做的味道。
衣服是自己扯布做的,“那时候,衣服都是早就做好了,孩子眼巴巴看着,手指扒拉着数日子,等着初一穿新衣服。”于晓东说,那时候条绒是做衣服顶级的料子之一,穿条绒裤子走路,摩擦会有一种特有的声音,“那声音一出来,绝对拉风。”
□ 20世纪90年代:长辈不用“藏”年货了
“买的糖本就不多,为了防止孩子嘴馋偷吃,家里长辈藏年货跟打地道战似的。”江德丽说。
而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年货逐渐丰富起来,长辈再也不用背着孩子藏年货了。
物资日益丰富,带给人们的是更方便地购买生活必须品,过年的时候,家里基本上能置办新衣服,烟酒、茶叶、水果,还有很多人买上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奢侈品”年货。
□ 21世纪00年代:年货亮出健康牌
以往过年就是全家打牙祭的时候,“小时候,最盼望过年走亲戚,又最恨走亲戚。”于晓东说,盼望走亲戚是因为,亲戚以来就有好吃的,恨走亲戚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威海有小孩不上桌的规矩,眼巴巴看着亲戚把肉菜都吃光了,孩子们无端就会生出抱怨,怪亲戚没有眼力价。
到了21世纪,大鱼大肉早就不是人们所追求的,健康、绿色蔬菜成了人们的新爱,年夜饭也减少了油腻的大鱼大肉,“能买到很多反季节蔬菜,芹菜、油菜、西红柿、黄瓜等等,大家不大热衷荤菜了。”市民李芹说。备年货的时候,蔬菜占了很大比重。
□ 21世纪10年代:不备年货现吃现买
“现吃现买就行。”80后市民刘佳欣说,到了现在,大家吃的讲究个新鲜、健康。今年过年,刘佳欣就买了几斤干果,准备当零食吃。
超市里光糖果就有硬的、软的、水果味的、奶味的、各色巧克力,不下二十种,各类生鲜供应充足,人们一年四季可以在超市里买到以前在过年才吃的东西。
“在网上给奶奶订了一件羽绒服,年前保证能到货。”90后的江美男说,对于备年货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父母需要的东西,早在过生日、中秋、端午、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或者平常都买了,过年备点什么回家过年,又成了80后、90后一代的难题,“最缺的应该是陪他们的时间吧。”江美男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