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画家梁连生小记
2015年02月1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周锦江
2月1日,保利(山东)首拍在潍坊举槌。布局山东、潍坊首拍,均蕴含着保利拍卖的战略考虑。这次拍卖重点推出了以书画为主的专场拍卖,总成交额1.17亿元。拍卖中陆俨少、傅抱石、张大千等大师作品作为“硬通货”自不必说,作为主场的艺术家作品备受关注。
拍卖中,潍坊籍艺术名家梁连生一幅《花鸟四屏》艳惊四座,并最终以46万元的价格成交。保利(山东)决定接下来为梁连生在潍坊、北京连办两场个人画展,更是令人惊服。5日,记者有幸在青岛见到了梁连生本人,见面的地方就是梁连生艺术馆。坐落于石老人观光园半山,面朝大海,品茶交谈,聊些参拍、办展,令人心旷神怡,万分感喟。
秋实——国画 360x145cm
回头冷一笑,人生我自独
孤独的“画农”
读一个人,就去走一走他的家乡。
梁连生生于潍坊,奎文门城墙根下长大。虽已走远,但每回故乡潍坊,他总会在奎文门下走走看看,流连忘返,以慰乡思。
说山东市场支撑了中国书画的半壁江山,不为过,业内早有共识。
梁先生生长于此,他的艺术成长同样无法与这片土地撇清关系。
梁先生身上有着潍坊人特有的拙朴之气,从他的生活中可管窥一二。
“天不明就来,天不黑不走。我就是个农民。”梁连生如此评价自己。每天天不亮,梁先生便从家中起身,直奔画室,日落天黑再披星返家。一个人在偌大的画室中独处,或沉思、或挥毫、或浅酌、或读书,与手机、电脑等现代产品绝缘,他是一个十足的孤独者,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每天,他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画笔,像一个勤劳的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案头有枚印章刻着“勤能补拙”,便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除去一些交流活动,这便是梁连生的全部生活内容。
“但我不是书呆子,不能成为书呆子,越是孤独越是让我成熟。”梁连生对自己拥有什么,想要什么,一直都有清醒的认识。
一日,梁连生贪睡,醒时已近晌午,便痛悔不已。感慨吟来“濛濛细雨润富贵,万物复苏春意醉。醒来已是正当午,明早务必不多睡。”悬于案牍之上,以示警醒。
“作画又读书,寒风吟风竹。回头冷一笑,人生我自独。”寥寥几句,已全然明白。梁连生在孤独中获得成熟,从勤奋中汲取营养。
“渔樵耕读”便是他的志趣所在。
泼墨绘天地,挥毫写春秋
博收约取见真智
梁连生先生曾讲授过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等,在绘画读本匮乏的年代,梁连生的水彩画被当作教科书供学习者研习。《背草的老人》、《基诺姑娘》、《崂山九水》系列等作品颇具代表性。
很多人把他当作一个纯粹的西画画家,但他的水墨画作品问世,同样令人瞩目。《大师齐白石》等画作,其画法的雕琢细致入微,获得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1983年,梁连生在青岛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之后足迹遍布国内和国外,举办展览和讲学,在不同地域和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回头看看,儿时的贫寒和他的努力,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未来成功的原始积累。
梁连生小时候学习条件非常艰苦,纸、笔、墨都买不起。用旧书本和报纸画画,用毛笔在宣纸上画是他童年的梦想。
“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梁连生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时年已经20出头的梁连生,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如饥似渴地读着,废寝忘食地画着。这些都是梁连生艺术上的原始积累。
梁连生是一个集大成者,一些好的画艺他都会看着、记下。多年来,在水彩画方面已经有颇高造诣的他,近年又回过头来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从中感悟中西融合的艺术规律,因为他发现这条道路上的风景更好。
万紫千红时,容得天下香
中西融合出入自然
“画与照片,最大的区别就是照片是真实记录,而画有取舍。”梁连生在他的《崂山九水》画前如是说。
西画真实细腻,中国画讲究“意”。在解决了中、西画的技术问题之后,梁连生开始了他的中西融合探索。《葵》、《盛塘》等系列便是他的成果。一种超越了“黑白灰”的梁式画风已然初现,这得益于他深厚的国画功底和对西画的深刻理解与娴熟把握。
虚实之间,变幻莫测。既有水粉、水彩的雕功,细腻逼真;又现宣纸上缀着的水墨,或风清云淡、或野逸狂恣。
一个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艺术高度,需要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完善自我。
“我现在的目标是,想方设法,继续探索中西方绘画的融合。”梁连生说,他现在深觉时间不够,有“向天再借一万天”的夙愿,在有生之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为了更好地将中西元素揉起来,必须把最传统的东西吃透。如何把黑白灰,转换成一种色彩关系,这就是他一直在追求探索的目标。
梁连生警醒,西方、东方各有所长,如何博取众长并自成一脉,并非易事。他一再告诫自己,不管如何变化不能离开艺术大道。
当求兰花般,冬去春来芳。面对到来的春天,梁连生双眸流露出一种别样深邃的光芒。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