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装”是夏津人的传统风俗,迄今仍存
2015年0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蒸装”是夏津人的传统风俗,迄今仍存,即自“小年”始,人们便烹、炸、煎、蒸准备年饭。以馒头(俗称“馍馍”)、包子及炸、煮食品为主,另外,要炖猪、羊、牛肉及鸡、鱼等。因春节期间,人们有串亲访友、游玩休闲的习俗,“蒸装”便是为过春节准备的应时快餐。在春节快餐中,炸藕饸、豆腐饸、茄饸之类的油炸食品为必备食品,藕饸为其中的佼佼者。将藕切成夹子,内填肉馅,滚粘面糊入油烹炸,酥脆香美,滋味甚佳。年饭中的炸藕饸之俗由来已久,其缘起已无从稽考了。炸藕饸、豆腐饸、炸鱼、炸肉之类除为人们年饭中的必备食品,也是春节祭祀的必备供品。
  夏津县历史上传统文艺活动主要有高跷、架鼓、狮子舞、龙灯、旱船、小戏曲(又称“小调子”)等。其中以高跷、架鼓为最普遍。
  敲架鼓以磅礴的气势、欢快多变的节奏、舒展、粗犷的舞姿,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历年不衰,在县内流传约有600余年历史。敲架鼓活动多在春节、中秋节和元宵节期间举行,一村和数村自由结合,少则十几面,多则近百面。近百年来,夏津县高跷活动较为普遍,建国初期为兴盛时期。演员技艺高超者,可作“劈叉”、“打别腿”、“单跷跳”等高难度动作。
  夏津小调又名琴曲,源于夏津与临清交界一带,约有百余年的历史。为师堤村老艺人孙老平创制,后在流传中得以发展完善。小调曲种达60个,流传较广的有《平调》、《凤阳歌》、《大金丝》、《小金丝》等。演出多为爱好者自发组织,较活跃的有朱官屯、赵沟、祁庄、珠泉屯、乔官屯、崔楼等村庄。
  宋楼火烧,也叫“气火烧”。历经百年相传,清朝末年,宋楼有个做火烧的叫侯其顺。该火烧个头大,层次多、共有6层,皮薄如纸,食用方便,易于存放,单个火烧仅有七钱重。
  “布袋鸡”是夏津的传统名吃,相传始创于元朝,后来它传至清朝,成为“满汉全席”主菜之一。目前,布袋鸡已被国家列入《中国菜谱》。
  夏津珍珠琪是地方传统名吃,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外形薄如纸、色如玉、小如珠,具有开锅即熟、久煮不粘、爽滑韧嫩,随汤入喉,和胃养脾、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等特点。1987年,山东省举办“名吃大会”期间,小小珍珠琪倍受青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