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味淡了,年味也就淡了
2015年0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民俗文化研究专家纪慎言讲述老德州民俗。
     近些年,每到过春节,“这个春节如何过”都成为老百姓的热议话题。但越来越多的人也在感叹,“现在的年没有年味儿”。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如何既保留节日的传统文化底蕴,又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是社会各界都需要思考的。
  “‘现在节日越来越没有味了’,日子越过越好,这种抱怨声却越来越多。在我看来,节日味道的失去,也正是老百姓精神生活的缺失。”德城区文联原主席、民俗文化研究专家纪慎言说。
  以拜年为例,拜年越来越简化了。传统正宗的拜年是双膝跪地俯身稽首磕头,并且对每位长辈人都要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重复作揖、跪地、叩首、起身、再作揖,一来是对老人的祝福;二来是表达生养自己的感恩。以前还兴串串门,人们见面说几句拜年的话;后来就兴电话拜年了,就只能听到声音见不到拜年人的面了;再后来又兴短信拜年了,结果就连拜年人的声音也听不到了。“跟磕头拜年差点儿味道。”纪慎言说。
  在纪慎言看来,年味儿变淡的根源,还是人情味儿淡了,“糖不甜了、盐不咸了、醋不酸了,都向利益靠拢了。”再者,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是“吃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与节日有关的饮食成为重头戏,然而在人们已经不愁吃喝的今天,如果依然重物质而轻文化,则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现在的过年就跟放鞭炮一样,听着挺热闹,实则很单调。‘节日味’或可变,但文化不可丢。”纪慎言说,如何找回传统的“节日味道”,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政府“烹”出味,进一步挖掘各种节日文化的内涵,在内容上积极引导等;另一方面,需要专家“挖”出味,学术界应对需要保护和恢复的重点作出科学界定,对其民俗内涵、文化意蕴等进行研究和挖掘;更需要大家“过”出味,抬起头来,放下手机,与家人、好友、同学团圆守岁、围炉夜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